白话佛法 115【远离泡影 常住真心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7gPwSMH3Wk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17心净就是佛土净。干净的心,你的心中就是净土,就能常住菩萨;迷悟在心,你这个人境界迷惑,一定会颠倒。所以颠倒和迷惑,它是在一起的。境界,确实,它是“如”和“是”,也就是它是真实不虚的。师父希望你们要懂得,有所不如,有所不是,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真实如来相,你一定做出来的事情和理解是不真实的,那么你的迷心(迷惑的心)就会造成生活中的错误妄见。有很多人对事物理解偏差,他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偏差,对不对?想一想,是不是这样?你对人家不理解,诬蔑人家,冤枉人家,最后是不是把好人都赶跑了?你理解了别人才不会有偏差。 所以佛法界讲“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”,不管多少法门,实际上就是出自于“一”,“同归方寸”就是出自于“一”。过去有一句话叫“河沙妙德”(沙,恒河沙的沙;妙就是妙法的妙;道德的德。河跟沙是不是在一起的?有河的边上是不是一定有沙?妙和道德,妙想就代表道德,能够解脱的思维就是拥有道德。“想通了,我不执著了,我不难过了”,是不是这个人有道德?离不开的),都是来自于心源(心里的源泉)。 戒、定、慧会增长你的智慧;守戒的人,他一定会有智慧。思维就是神通。有时候一件事情想不通,很难过,怎么想也想不通,但是突然之间想通了,你是不是有神通?你想通之后马上“哈哈哈”,开心了,“无所谓的,这又算什么呢?” 你是不是已经“妙有”了?因为你想通了,因为是真如实相,你看穿了,“无所谓的,不要再吵了,没意思的,明天还要过日子呢”,你是不是懂得了神通变化?因为你的脑子变了,是不是就想通了,精神变了?想通了不就是神通吗?你能了解对方,不跟他争吵了,不去跟他骂了,不去给他脸色看了,他就想通了。师父从心理学跟你们讲,一个人如果心中有魔的时候,他是特别敏感的,very sensitive。你去跟一个人讲话,如果带有一点点怀疑的表情、不信任的表情,或者有一点点让他感到尴尬的表情,他马上就会不理你,他就会想很多,他就会觉得你在嘲笑他,在讽刺他,甚至在唾弃他。 帮人要帮心,要“悉自具足,不离汝心”。你要想成功一件事情,不能离开你的心。修心是不是要心?帮人是不是要心?你认真做每一件事情,是不是离不开你的真心啊?你没有真心,别人怎么会接受你的帮助?不用心做的事情,哪一件事情能成功的?所以一切烦恼俱来自于你的心,一切业障也俱来自于你的心。心有业了,障就来了;心有烦了,恼怒就来了。但是你的心本来是空寂的,本来是空的,因为你本来没有很多想法,是因为不停的因果,然后如梦幻泡影般地一会儿出来、一会儿没有,在你的心中。你想不通,你的心出不了三界,还在五行中,怎么求菩萨?希望大家要懂得,人与人要有平等心,你就用了这个心。对人要平等,对事物能够看透,就是平等心。不管对什么样的事物,只要用平等心、用同情心、用感动的心、用慈悲心去帮助他,心心相印,他一定被你感动。 佛为什么能够救度这么多的众生?他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“大道虚旷,绝思绝虑”。我们不要去乱想,不要去想到底。不要去乱想,很多事情都是想出来的害怕,想出来的难受,想出来的烦恼。体会佛跟我们没有什么不相同,只是我们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。当你理解佛,你不就是佛吗?所以佛在我们心中。那么既然佛在心中,佛就不会有贪瞋痴三毒,所以我们心中要远离贪瞋痴,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。我们要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,有什么善、有什么恶的?一切不就是因果吗?行住坐卧,触目遇缘,懂得“我今天走路也好,坐下来也好,住在这个房子里也好,睡觉也好,都是佛性长存”。所以心中平安,碰到什么事情都是接触到缘分,然后一切随缘,不去跟缘分去争、去抢、去夺,你就是拥有妙法。佛之妙用(就是佛性在你心中的妙用),那是没有什么不相同的,都是一样。 所以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”,这句偈语就是告诉我们,每一个人的环境和缘分没有好、没有坏的。真的碰到一个不好的缘分,可以把它转换成一个好的缘分。这个人来跟你搞,你可以跟他交朋友,变成善缘的,对不对?你对这个人好和不好,在于你的心。举个简单例子,人家给你带过来一个孩子,对方没告诉你这孩子是谁,经常跟你在一起玩。“你多带带他,我们给你一点补贴,你把这孩子带带大,好吗?这孩子很可怜的。”然后这孩子就跟过来了,你对他天天很好,对他天天很好,终有一天你会知道他是谁的孩子。有些人一看,对他不好,天天对他不好,到了最后孩子大一点的时候,那个来让他领的人说:“你知道这孩子是谁吗?就是曾经小时候被你送给隔壁邻居你自己生的那个孩子,你不要他了。”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怎么样?如果给你的时候就告诉你“这是你的孩子”,你会这么领吗?是不是你的心在转变?是不是你的良心在转变?所以“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”,是你的心在变化。这个时候你再看这个孩子,长得再难看你也觉得他很可爱,你会泪流满面的。所以人的心会让你激动、感动,会让你痛苦,让你法喜,全是在于心。学佛学得好的人要把心息掉,学到一定阶段了,不要去用这种罣碍的心、自私的心。今天这个孩子给你领,你有自私的心,“哎哟,很讨厌,叫我领这孩子。虽然拿点费用,我觉得他很讨厌,领孩子很难的。”那你这个心要息掉,你就是用平等心对孩子,你就不会罣碍,就不会觉得对不起他。 妄情从哪里来?情从哪里来?虚妄的,虚幻的。谈恋爱的时候,哪个不希望能够白头偕老?对一个人好的时候,这个情完全忘了自己,就想到对方,叫“忘情”。还有一个“妄”,虚妄的“妄”,因为这些情以后都会变掉,都会没有,都会让你受到刺激,那么你就懂得了去掉妄情,才会找到真情。真情在哪里?就是你的真心所为,要有真的心。佛法讲“但息妄缘,即如如佛”,也就是说,你如果把一些不该有的缘分忘记、灭掉(就是把这个缘分灭度),然后你就像佛一样,常住佛性,常住真心。 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也就是说佛法永远在世间,看你怎么去找。你能够找到佛法,就是拥有了智慧。你们现在这些佛子找到了佛法,拥有了佛法在世间;如果你们今天还在缘分当中,在红尘当中滚滚,离不开人间的五浊恶世,你们将在世间继续迷惑颠倒。这就是佛法让我们懂得,佛法已经在世间,要靠你在世间的觉悟。所以希望大家学佛人好好地觉悟,改变自己的心,才能出离六道。 佛教界经常讲一句话叫“难行之事”,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难做的,难行之事,实际上“难行”,“哎哟,这件事情很难的”,经常嘴巴里说“这个事情很难行的,不行啊”,这个人已经在后退。因为当一个学佛人不努力上进,他就是在后退,这件事情让它变成难行之事,他已经在后退。 学佛人拥有的恒心,那是最难得的。所以你去看,能够跟着师父十几年修心修下来,甚至二十年、三十年修下来的人都有,他就是非常难得的,因为在他的心中拥有了佛性。我们经常讲,发心容易,恒心难。在学佛中有很多人发心,在菩萨那里“我保证,我保证,我一定要怎么样、怎么样”,到最后坚持不了,很可惜。任何一个学佛修心之人,只要你拥有恒心,你的心就会清净。你们没听到过这句话,师父告诉你们,拥有恒心的人,他的心能保持清净。你们想想,经常保持家里干净的人,他的家是不是干净?所以恒常就会清净,能够清净的人就能够忍辱,就能够守戒。对所有人来说,只要能够恒常用心的人,他就不会把他所修的心变成难行之事,很容易。一件事情,这个人只要坚持,人家说“哎哟,你不容易啊,几十年,你看你这么坚持下来,修得这么好”,这个人有恒心,对他来讲没有什么难的。我举个简单例子,有些人天天喜欢睡懒觉,你叫他爬起来,偶然的一天,他难受吧?这件事情难行吧?但是他如果天天这个时间爬起来,对他来讲很正常,他就起来了。 广发恒心。今天师父跟你们说,恒心,特别重要。广发恒心,能赢得别人的真心。想想看,你对人家一直很好,“恒”就是永恒的心,“我天天对你好,我对他一直好”,你是不是能够赢得别人的真心?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,跟你们作对的人,他为什么不相信你,看不起你?因为你对他没有恒心,你一会儿对他好,一会儿对他不好,人家害怕了。一会儿对他好得不得了,有利益的时候,“哎呀,Darling(亲爱的)”,怎么好怎么好;等到你不开心的时候,对他不好了,人家觉得你像一个舢板一样飘忽不定,你叫人家怎么能够对你好呢?怎么样给你真心呢?所以真心不需要有能力,师父说没能力的人,只要有真心,只要有纯洁心,你就能够让别人感受到真心和诚心。所以一个有恒心的人,有纯洁心的人,别人会非常地感恩你,连佛光都会给你照耀,你当下就能证得善果。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15【远离泡影 常住真心】

白话佛法 114【“十如是” 一如不二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XWsAhbMAe0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16好,今天继续给大家说《白话佛法》。师父跟跟大家讲一讲“如是”。在佛经上“如是”有十如是——十个如是。“如”就是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;“是”就是真实不虚妄的意思。我们说“如是如是”,就是“真实的、真实的,不虚妄的、不虚妄的”。在佛经《法华经》里曾经讲过:唯佛和佛(就是只有佛和佛)才能够理解究竟诸法实相。也就是说,这个人间究竟到底的实实在在真实不变的诸法实相,只有佛能够理解。佛经上说“所谓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(本性)、如是体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缘、如是果、如是报、如是本末究竟”。师父接下来跟大家一条条谈。本末究竟,就是这个事情从头到底到底是怎么回事,是一个什么样真实不变的事情呢?人家说“如是如是”,就是古时候说“是真实的、是真实的”,不是假的,“如是如是”。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的条件。我们学佛,这个世间实实在在的诸法实相有条件的。如果不是真实的本性所出来的,不是真实不虚妄的,那就不一定符合这个条件。这个宇宙一切万有、包罗万象的当中,必然的真理和轨则就是:实实在在的体,实实在在的力,实实在在的作,实实在在的如是因、如是果……我们经常看到电影中,有很多居士问高僧大德:“师父,什么情况?”这个师父就跟他说如是因、如是果,实际上就是真实存在的因、存在的果。师父现在十如是一条一条开始跟你们分析,就是让我们理解佛法的真如实相,在十法界当中的每一界都有真如实相。 如是相是什么?顾名思义,如是相就是外面显现的形相。“这个人,看到他如是相。”“真的是。你看,实实在在让我看到显现出来的一种形相。”显现出来的一种本相体就是如是相。 如是性是讲什么呢?就是内具的理性。很多人讲理智更重要,理性,这个人理解这个世界,理解了这个世界就内具他拥有的理性。拥有理性的人不会跟别人争吵;拥有理性的人,能够化解自己心中的烦恼;拥有理性的人,碰到烦恼就转换菩提。理性就叫如是性。因为我们人本身就有解决烦恼、问题的方法,只是你没有去挖掘。第三是如是体。如是体是什么呢?万物具有的本质。无论什么事情都有本质吧?比方说造一座房子,它的本质是什么?砖,对不对?造一个大楼要钢筋水泥,这就是它的本质,如是体。 如是力是什么?力量,由体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力量。你今天拥有了身体,健壮的身体,是不是会产生一种健壮身体所拥有的力量?否则哪来的力量? 因为有体在,接下去是如是作。人家说作孽、作业,这就是如是作的意思,就是所造作的善恶业。如是作就是告诉大家善恶终有报,作善得善,作恶得恶。这个业是实实在在作的,这个善也是实实在在作的。所以知道了这些,你就知道苦来了是自己作孽,善来了,享福了,那是自己的善。 如是因是什么呢?就是所种的因,实实在在种下去的身口意的因。你这个因种下去了,是不是身体上犯戒了?口业,意中犯戒了。这些因种下去了,是实实在在的,那么如是因。 接下去,如是缘。缘就是令因生果的助缘。因为种下去的因会有成熟的果,然而这个成熟的果,在果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有助缘。比方说夫妻两个人吵架,爸爸在背后讲妈妈不好,妈妈背后讲爸爸不好,两个人恶缘已经种上了;但是孩子去告诉妈妈“爸爸在背后讲你”,或者儿子在爸爸面前说“妈妈在背后讲你”,这个恶缘造成了两个人恶缘的爆发,这个就是助缘——助推它的恶缘成熟,或者助推它的善缘成熟。我们把它翻成正能量,有一个人一直在背后做好事,从来不告诉别人,别人都不知道,但是有一个人告诉大家:“你们知道吗?默默无闻、勤勤恳恳的某某某,他一直在做很多善事,你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他默默无闻做的。”“这么好的人。”那么大家都对他恭敬,让他做模范,实际上就是助推了他这个缘分,就是令因生果的助缘。接下去是如是果。如是果是什么呢?就是由缘催生的果实。催生是什么意思?助长,比方说果来了,是实实在在来了,这个果来了是真实不虚的。你只要种因,一定会有果出来;你只要骂别人,别人一定会骂你;今天你只要在背后讲别人坏话,早点晚点他会知道,他会不开心,因为这个缘分种下去了,会催生出来这个果报。所以菩萨让我们要懂得这些,就不会去乱讲话了。你要讲别人不好的时候,先想想他会知道吗?如果你知道他会知道,就不要讲。所以佛法界不讲别人不好,不去讲别人短处,多看看自己。第九是如是报。如是报是由因招致的报应。种下去的因会报应吗?想躲都躲不了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今天刚刚出门,一看,下了几滴毛毛雨,然后你一想“去拿把伞吧?”“哎,出都出来了,再回家去拿伞,累不累?算了,撑一撑吧,走过去也不远。”刚刚没走几步,“哗——”全部下来了。你看看,今天因为这个懒惰的因,招致你的报应,就是被淋了全身湿透。像这种报应如影随形。你今天眼睛冲人家一个善意,人家就回你一个善意;你今天眼睛冲人家一个恶意,人家就恶狠狠地盯着你。现在小青年一个含情脉脉的眼光看别人一眼,就找麻烦了,人家就盯住你了。所以不要去造因,一定会有果报。第十是如是本末究竟。实际上“如是本末究竟”,就是我们经常讲的,做一件事情最后达到怎么样的究竟,最后是怎么样呢?就是以“名如是相”为本、“名如是报”为末。就是最后总归会受报的,有开始就会有结束。任何一个人都要想到……很多孩子毕业之后找到份工作了,“我找到工作了,好开心啊!”你应该知道只要有进去的一天,就有出来的一天。一个孩子生出来了,“好开心啊!”你就要想到终有一天会离开的。你今天拥有了这个职位了,可能这个职位终有一天你会离开的。这就是如是果、如是因、如是报……一切的一切,都有一个万物不变、真实不变的真理在,一个本性,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虚假。你都要明白。一个成功的人为什么能够成功?因为他知道他今天做什么一定会得什么,行善积德,最后得到究竟圆满。在佛法十法界中,有一个叫“十如是”,现在大家知道了吗?师父刚刚就把“十如是”简单地跟大家讲了一下。以后你们要懂得,修学,如果你能够依照十如是去用心,因缘成熟之后不管碰到什么缘分,你只要一接触到,马上就知道这是善还是恶,这个事情一定会有果报,你就豁然开悟。想想看是不是这样?人家跟你说“我们去做一件事情好吗?这个便宜啊……”你马上就知道,只要便宜的,它不一定完全是好货,就这么简单。你心中有“如是”,懂得如是因一定会有如是果:“为什么它会便宜呢?”总有道理吧?对不对?就像人家买房子一样的,为什么这个房子卖出来这么便宜?你去看了房子,都很好,左右没不好,前后也没有什么风水不好,家里也蛮漂亮,为什么卖这么便宜?便宜就便宜了,挑到一个大便宜了,买!邻居都不理你,住了一段时间之后,邻居才告诉你,隔壁那个是麻风病死掉的。你想想看,哪有没有如是因、如是果的?这个世界上种因得因,种果得果。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愚痴,你不了解,相信这件事情,你只要遇缘,你马上就要触著(接触的“触”,“著”就是接触到)。你要豁然开朗,马上就要明白。在古代,修心的人单单学十如是,就有很多修心见性成佛的人。什么都不讲,就讲因果,就能成佛。因为你知道种因得因,种果得果,你知道十如是的话,怎么会去造这种不好的因?如是因,如是果。你今天暗算别人一下,这个因种下去了,别人暗算你是迟早的事情。 见性成佛,你明白了道理,就可以知道佛法最重要的,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能力。你观照了吗?你看穿事物了吗?看穿自己的本性了吗?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料?你知道自己在男女色情方面过不了,自己很清楚,不要去接触;你知道自己在吃的方面控制不住,就少碰吃的东西;你今天知道自己在钱财方面碰不了,就不要去碰。那么就增加你这方面的力量。所以“观照观照”就是时时刻刻观照,照看好自己的心,不要让它贪瞋痴慢疑,不要让自己进入五浊恶世当中。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。人成即佛成,你想修出六道也好,你在六道当中修也好,实际上都是一个字——修。做人做得好和做得不好,都是做人;读书读得好和读得不好,都是学习。是一不是二。能学佛的人就是一法如。一法如是什么意思?就是要了解这个事物的真实之相、真如实相,一切法如都是真实的根。要记住,看问题要看到本质,世间一切皆虚空,能够看到事物本质,就是一如不二,就明白了不管是出世间与世间,都是一如不二。要懂得这个世间,不管修出世还是在世,都是真实的,要用心,有缘分,要懂得一切真实相,理解了才能修出来,不能理解真如实相,是修不出六道的。要想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,就要好好地了解真如实相。烦恼即菩提,是一不是二,生死与涅槃也不二,都是一样的。 看事物要看到它的本质,要懂得这个道理。一个人迷惑了,不懂了,他就是在世间;一个人觉了(就是觉悟了),他就是在净土。今天想通了,活在天上;今天想不通了,在痛苦了,就是活在世间。怎样让自己的心和念头要干净?心要净,所以师父写了两个字“净心”,心净就是佛土净。干净的心,你的心中就是净土,就能常住菩萨。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14【“十如是” 一如不二】

白话佛法 113【知觉是心念的根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wE7miwEf_s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14知觉是心念的根——2020年8月1日《白话佛法》开示第一百一十三集 你的心念正、有感觉,你看任何事物和人,都会觉得灵知灵觉。就像我们看到个小孩子,我们特别喜欢,“这个孩子真可爱,好像很有灵气”,实际上是你有灵气。所以经常讲一句话:你看别人像菩萨,你定是菩萨。 知觉就是我们能够触摸到本性良知的一个照耀镜(能够照耀到光芒的镜子)。所以学佛真的是要靠智慧,不是单单地拜拜佛、念念经、擦擦水果、拖拖地这么简单,因为人在修行中有很多妄想,而且有累生累劫,无始劫以来多少人在六道中轮回,转不出来。他们多少世在轮回中颠倒妄想,他们多少世把这个世界当成了真的。想想看,你们小的时候,是不是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当成真的?现在你们看看,所有的事情在今天看起来,是不是都是假的?因为过去了,没了。所以要把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贼所接触到的虚幻世界,认清它是虚幻的、不实的,不能把它看成真的,否则就是认贼作父。你们看看,哪件事情不是六贼伤害我们的?眼睛看见了,气得不得了;耳朵听别人说了,气得不得了。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原因。 如果一个师父将弟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,如果这个师父让弟子皈依自己,说别的师父都不好,如果弟子皈依别的师父,他原来的师父就认为他像叛徒一样,这样的师父本身就是为了名闻利养,这种师父本身就是在执取妄念,在妄念中、在妄想中弘法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学习佛,他平等慈爱,对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。看看我们伟大的观世音菩萨,大慈大悲,随缘度众,对人间的事物和众生从来不分亲疏。 我们对人间不能有贪爱之念,就是放下执著;你贪爱某一个人了,某一件事情了,你就是执著。心要像佛一样,你才能处世圆融,佛性无碍。善知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,菩萨的经文,佛、法、僧,就是让我们来正念正信学习佛法。修行吃苦就是学佛的一个方法,别人看我们苦,我们自己很法喜充满。要苦修磨炼自己的意志,懂得消除业障,吃苦越多,消业越多,锻炼自己本身的智慧,不执著,才能修出般若。所有的无明让它慢慢地逝去,才会拥有佛法的般若智慧。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故事。 古印度摩竭陀国阿育王曾经说过:“我这辈子没有任何事情是做不到的。”的确,从小生长在皇宫,阿育王自出世以来,茶来伸手,饭来张口,一切大小事情,皆有侍臣奴婢为他用心打点,乃至成年之后登上王位,建立了孔雀王朝,带领军旅南征北讨,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。因此各地大小国的国王俯首称臣(情愿你是皇帝,我们是臣民),方圆二十八万里内尽是阿育王的属地。阿育王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名副其实,他真的是很厉害。 然而阿育王却叹了口气,他自己说:“唉,只是住在北方池里的龙王独独不肯降服于我。”这是令阿育王伤透脑筋的问题,因为在国境北方有一个三百余里的池塘,驻扎着一个龙王,因为昼夜供养佛的舍利一分,而有大威德神力。阿育王三次率军,领象、马、车、步等四部队前往征讨,皆无功而返(过去皇帝出征都是大象,代表着胜利。在东南亚,古时候大象代表着一种吉祥,能够成功;然后是马;然后是车,车套在马上的;然后步兵。就是这么出去,经常没有成功)。 那么阿育王就想:“想必是龙王供养佛舍利的功德逾越于我(就是比我还要大),使得朕用尽了所有的办法,龙王始终无视我的存在(就是不认为我能够战胜他)。”“来人啊!快快修立塔寺,斋僧供佛,供养三宝,朕要培德植福。”阿育王就要造庙造塔,然后供僧人,供养三宝佛法僧。在阿育王急促地催促下,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兴建寺院,设坛延请高僧讲经说法,令全国人民普沾法雨,同生法悦,一时间僧侣来往不息,国内人人法喜充满,得大利益。整个地方都是法喜充满。 过了一段时间,阿育王自己暗自思忖道:“不知如今出征的机缘成熟了没有?我也做了这么多功德了,朕的福德与龙王的福德,现在要看一看究竟谁大呢?”阿育王毕竟非常聪明多智,而且非常善于变通,不久,他想了一个绝佳的妙计:他以同样质量的金子打造了一尊自身的塑像,再打造了一座龙王的雕像,很小的,分别放在秤的两头。造的时候黄金的分量是一样的,他就放在两边称分量。一放上去,第一个回合称的时候,龙重王轻,也就是龙王那头重,往下,阿育王的那个轻。阿育王皱着眉头,他就下令:“来人啊!继续大布施,请高僧们讲法。”他继续做更大的功德。 过了不久,他再称,没想到这次一称,秤这两头黄金平行了,一般大了。阿育王露出了一丝微笑:“嗯,看来我的决定是对的。粮官,开放粮仓,赈济国内孤苦无依的弱者。”他又做善事了。 又过了一段时间,阿育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又将两座金色的塑像放在秤上两边,当他看见自己肖像的黄金往下沉的时候,他哈哈大笑,欣喜若狂地宣布准备出征的消息。他对下面的军队讲:“走吧!咱们攻打龙王去。这回必能大获全胜。” 当时阿育王率领着十万大军,有马车,一路前进。走到半路,突然看见远方似乎有人,一队人马挡在路中央。不一会儿,前锋部队的将领挥着马鞭,赶快回到在部队当中的阿育王跟前汇报:“大王!龙王和龙族大小眷属已经在前恭候大王多时,准备请降(就是准备投降了)。”阿育王于是驾着马,快速地迎上前去,下马扶起跪在地上的龙王,并接受龙王所贡奉的佛舍利。从此以后,阿育王便以恭敬心供养佛舍利,并建八万四千宝塔,弘扬佛法,广阐大乘不辍。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三宝在世间,弘扬佛法到十方,让众生能够认识真理,才能得到出世解脱的利益,这是为人间最上的福田。活在这个世界上,学佛人应该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无愧于众生的人,怎么样能够帮助到别人,要供养三宝,要恭敬,你会得到无量的福报。你供养三宝,你会得遇正法,别人看到你的所作所为,就会尊重你,降服于你。所以我们要把握因缘,好好地精进努力,广种福田,能克期取证,早一点道业成就。 我们做人,修行一辈子才会有意义。人生就是这个样子,如果你不好好修,等你明白了,你也差不多了。所以要精进勤修,人干净了,身口意就会清净。佛的身体、意念代表着佛性。为什么说开口就是佛法?因为你的身口意就是佛性。所以与身口意相应,好好地改变自己,产生智慧。 过去佛法界有句话“护短心内非贤”,也就是说当你发生错误的时候,你护短,找理由,不承认,千方百计来抵挡自己做错的事情,你的心内非贤,不是一个贤达人士,你是一个没有修养的人。所以师父为什么叫你们不要找理由?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因果。若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,能好好地天天盯着自己看,你已经在进步中了。 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13【知觉是心念的根】

白话佛法 112【方便法门去无明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pCw4lAScTE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13当我们生出来之后来到这个人间,无明就一直尾随着我们、跟着我们,让我们犯了很多的错误,因为我们不明白,无明,所以我们痛苦,什么东西都不懂,我们又不愿意问别人。你看现在有多少孩子,到今天,明明自己不懂的还要装懂,最后伤害自己,伤害别人。你只要启动内心的执著,无明就生起了。你一觉得“我应该”“我认为”,一执著,你无明习气就生起了,你不明白你还要去做,因为“我认为是对的”。你为什么不能问问别人?只要一执著,无明又会生起。所以无明生起之后,烦恼就会生起,所以叫无明烦恼。无明烦恼生起,执著搅和在里边,然后你就不断地无明、执著、生气、烦恼,轮回吧。 所以怎么样能够摆脱无明,放下执著?出离六道就要开悟见性。开悟见性是什么?要彻底地打破无明,你才能开悟见性。怎么样来打破呢?好好学,尊师重道。有师父为什么不跟师父好好学?有佛法为什么不跟佛法好好学?为什么叫“三宝”?佛法僧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要懂得不让无明缠扰着自己。就像一个医生一样,如果你什么科都懂,你是不是能救更多的人?你这个不懂、那个不懂,这个病没看过、那个病没看过,你怎么样救度众生?所以你就会被无明缠扰。 师父讲佛法很喜欢举例子,我再举个例子,一个女孩子认为找到个男朋友,她无明的概念开始生起了:“我认为找到个男朋友,可以用他的钱,用男朋友的钱是不是天经地义的?他跟我谈恋爱,我就用他的钱。”如果在八识田中生起了这种无明的概念,这种无明不破,你记住了,这个女孩子一辈子就会被别人欺负,因为你要用他的钱,他就欺负你,这就是无明的概念。只有当一个女孩子开悟了,知道“这种靠别人的钱我用了,我一辈子可能会被别人奴役;我不用他的钱,我靠自己的双手,该我的钱我拿,不该我的钱我不拿”,这个无明的概念在你心中破除了,你身心干净,不欠他,他尊重你,这样你就破除了无明,你才彻见佛性。 所以师父跟大家讲,无明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业力。你去看,哪个人不懂,什么都装懂的人,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无明的人。师父分析一下,其实无明有很多种,简单地讲有四种:见惑,思惑,尘沙惑,还有无明惑。我过去跟法师已经上过课了,今天时间关系,我就拿一个“见惑”(见到的“见”,迷惑的“惑”)来跟大家讲。你看到一件事情了,产生迷惑了,见惑。其实就是当你开悟的时候,你是破了见惑。为什么?你想明白了,想通了,就算你看到的时候是迷惑,但是你想明白了,你开悟了,就是破了你的见惑。举个简单例子,这个人是个骗子,你开始不知道,因为你眼睛看见他,你觉得他非常好,他对你很好,他怎么样顺你,百般顺你;等到他一旦被你发现了,之后你开悟了,“原来他骗我”,你的见惑是不是就被破了?你见到他对你百般地好,你不会相信他,虽然他没有在你的面前对你不好过,但是你破了见惑,你去除了你见到的迷惑,这就是破除见惑。所以很多人见到的、眼见的不一定是真的。 好,师父再举个简单例子。你看这个人为什么每天有车不坐,非要奔跑?你看见他了,“你有车不开,有公共车不坐,为什么非要跑步?”你看见这件事情是不是产生了迷惑?为什么有车子不坐,为什么奔着跑?当你知道,原来他为了锻炼身体,他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好、心脏好,这时候你明白了,你开悟了,才破了自己所见到的迷惑,破了迷惑。所以不著相自己所看到的东西,因为你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打破了,你就没有著相。有些人明明看到……人家告诉他:“这个人为了锻炼身体。”“不可能吧?他有这么好的耐心啊?他为什么不能坐公共汽车?锻炼身体什么时候都可以锻炼,为什么每天要跟着车跑?”你还是在执著当中。所以要破掉自己的见惑,你才能妙用佛法。你看师父救人,全世界有这么多的佛友,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,每个人的想法、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,出生背景也不一样,师父就能够用妙法让大家都学佛,这就是妙用佛法。 佛法界讲“有生就是无生”,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生出来了就是无生。举个例子,结婚生孩子,子女又结婚又生孩子,子子孙孙,生了灭、灭了生,就是无生。因为生了之后会没有,没有还会再生。我们的意念也是这样,今天觉得对他好,一个意念生起了,明天对他不好,一个意念又灭掉了;今天觉得这个人很坏,明天你又觉得这个人很好。生生灭灭,灭灭生生,这就是“有生就是无生”。 师父跟大家讲,佛陀在涅槃的时候,他对众生说过:“弟子们,我没有离开你们,我就在你们当中。”这就是告诉我们,人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死亡的,就是涅槃了。佛陀在我们心中,这个在佛法界就讲“无所住处涅槃”。什么叫无所住处涅槃?就在你的心里没有固定的一个地方,你走到哪里,佛陀的身影就在你身上。就像法师一样,走到哪里,法师把佛的教诲、佛法僧放在心中,所以佛永远住在他的心中,所以无所住处的涅槃,明白佛无所不在,处处都在,只是众生的内心不干净。你说佛哪一天不在?我问你们,你们吵架的时候,跟别人不好的时候,佛在不在?还在。这时候你们没有把佛放在心中,所以你们才会有人间的内心不净,不干净。如果你内心干净,佛处处在你心中,会去除你的颠倒梦想,颠倒妄想。一个人不切实际地在人间做事做人,人家就说你这个人是一个吹牛说谎者、妄语者、绮语者、恶口者,就是这么来的。你把佛放在心中,你讲出来的话都是如理如法,所以你肯定能见到佛,因为佛在你心中,你的内心干净,你随时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佛。 举个简单例子——师父喜欢举例子,有一位盲人,他眼睛虽然看不到他的亲人,但是不代表他心中没有这位亲人。一旦他的眼睛治好了,因为他的眼睛干净了,他随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亲人。一个孩子生出来天生眼睛就看不见,但是不代表这孩子心中没有妈妈、没有父亲,他的心中很明亮,他能知道爸爸妈妈在照顾他、在关心他,他能够感受到父母亲的存在,没有看见,但是有啊。一旦他哪一天眼睛治好了,他看到了,那这个爸爸妈妈不就是常住在他心中?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,佛,我们现在是没有看见,但是我们能够知道佛在我们心中,天天在教育着我们,在帮助着我们,不代表佛不在我们身边,不在我们心中,只是我们眼睛没看见。一旦我们明心见性了,看到自己的本性了,我们见到佛了,我们因为心地干净,修心纯洁善良,慢慢地,我们随时随地能看到我们心中的佛,道理是一样的。所以常见佛法,常听佛音,常闻佛法,做佛法的事情,听佛法的声音,内心意念去思维佛法的道理,你这个人就是常行佛道,你就在佛的路上每一天都在精进前进。 世界上一切法门,不管什么法门只是一个“方便”,你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心中的佛性,你能够让自己内心的佛性显现,你随缘的心就能成为圆融心、包容心、精进心,你随时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佛性,你才会拥有一切佛所拥有的各种心,那都是善心,包括忍辱心。所以放下一切妄心,你就可以证得菩提。一个人没有妄心,他就有愿力;一个人没有妄心,他才会精进;一个人能够了却自己红尘当中的烦恼,就拥有了佛法的菩提。 所以修行人念念修行,每一个念头相续着佛的慈悲、佛的光明,“这个事情我能做,这个事情我不能做。每一天我要证得菩提”,每一天要在光明道上来前行,所以叫光明行,你念念相续,那就光明无限。而有的人每一天觉得很烦恼、很痛苦,“我解脱不了,我很烦,我很累,真的觉得没意思”,你叫念念造生死、念念造烦恼,你念念出烦恼,就永远解脱不了。 所以希望大家要放下所有的缘分,脚踏实地地去修、去行。大家都知道礼佛大忏悔文,大行普贤菩萨,你学会了佛法,你要去行的,要行你的愿,叫“行愿”,你才能证得佛果。你心念不干净,你看什么都不干净。一个人说这个人怎么不好,这里不好、那里不好,因为他的心念不干净,看出去什么都不干净。我曾经跟你们讲过一个故事,一个朋友到他一个好朋友家里去,去的这个朋友眼睛不大好,到了这个好朋友家里,他从玻璃窗看出去:“怎么这么脏啊!你们家里院子里挂衣服的地方脏得……”结果这个家里的主人说:“是因为这块玻璃脏,所以看出去所有的东西都是脏的。”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:你的心脏,你看出去所有的人都脏;你嫌别人个个都不好,你不会好到哪里去;你如果心念有知觉(就是有感觉),你的心念正、有感觉,你看任何事物和人,都会觉得灵知灵觉。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12【方便法门去无明】

白话佛法 111【悟性的解脱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XxhukNBf8g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12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 我们学佛人懂因缘,知根知底,要启发自己本性,要能够用自己过去的根基来继续学佛修心。我们学佛人要懂得,不要让自己的八识田中变得肮脏。在八识田,实际上被很多的善的恶的那种光环所包围着。所以在八识田中,因为你一个不好的念头常记在心,就会进入你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。在你这个阿赖耶识当中,你的妄念会纷飞,杂念纷飞。所以为什么有时候一个人一烦恼,整个人就乱了?因为他的八识田中所有的妄念杂念纷飞,所以人马上就坐不住、站不住了,就开始心乱了,他的本性光明就被遮蔽了。所以你看一个人一乱,他智慧就没了,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,他就想不出怎么办了。因为这叫遮蔽,就像太阳光照进来,你说太阳能照到每一个人的身上,让每一个人都温暖,但是你要是在家里把门窗都关着呢?你不想照见太阳,你光明就被遮蔽了。所以只有当八识田中清净无碍,干净,八识田中非常干净,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,要在自己的意识田中干净,不要有过去那些恨、怨,那些仇恨,那些贪瞋痴,所有的一切全部要把它照见五蕴皆空、空掉,然后你才能放射出佛光,照耀着你自己阿摩罗识的本性。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,只有佛光的显现才会有光明的前程。你看不到光明,你没有佛光显现。就像今天你看不到太阳,你知道什么叫照耀你前程的光亮?你今天没有亮,说明你已经被遮蔽了——阳光被你遮蔽。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能照到阳光,都能找到佛光,但是有些人因为太肮脏了,在他的八识田中整个都是恶的光环包围着,所以他不能够得到佛的佛光普照,所以他就找不到光明。 这就是师父跟大家要讲的,我们学佛修心的人,就要学会将自己内心回归自己本来的心地。怎么叫回归本来的心地?比方说,你从小很善良,看见同学摔跤了你会哭,“哎呀,摔出血来”,你会难受;你慢慢地瞋恨了,等你慢慢长大之后,你变得越来越无情无义了。那么佛法让你找回你本来心中善良的心地,你慢慢学佛之后,人伤我痛,同体大悲,你慢慢懂得了这些,看见你的同事朋友如果摔伤了,或者被车碰伤了,你会难受,那么你的心是不是回归到原来的心地——善良,没有染著?我们说小孩子的心是没有染著的,我们越活得大我们心染著越多。找回自己原来的光,这就叫回光返照。 所以我们要明白佛陀的真谛,佛陀告诉我们,不要去纠结在人间的一些人我是非当中。佛陀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是虚幻,是空无的,所以佛陀让我们要打破心中所产生的妄念和妄心,都是假的。佛陀说你今天拥有了再多,最后都会失去的,佛陀告诉我们不要去妄想,人的一生,这种妄想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你应该作如是观。“如是”就是你要找到真实的、实实在在的。 因为人都会生起妄想心,得不到的想去得,做不到的想去做,所以人才会产生妄念心、妄想心、妄动心。你想想看,你不乱想你会动吗?你今天这个举动非常肮脏,那么你这个举动是因为妄想心才产生的你这个妄动心。你今天跟女孩子去开了一个不高雅的玩笑,你心中没想过,嘴巴会出来吗?你讲出来了,说明你心里想过了,那你妄动的心就产生了,所以你的妄念就存在了。 所以佛经常叫我们要把内心去观照,去看,去找,我们最内心佛光在哪里?佛光在我们的本性当中。生出来的时候还有点良心本性,为什么越长大越恶劣?一个小孩子,爸爸妈妈带着他去坐公共汽车的时候,还要说“妈妈,不要不帮我买票”,孩子都懂得不要在众生面前丢脸;妈妈却偷偷摸摸把孩子塞在人群当中,能让售票员不看见就尽量不看见,能少买一张票就少买一张票。看一看,就是要找回我们原始的本性,像孩童般地纯洁,这就是我们内心非常干净的佛光,让它返照出来,来消除我们今天对别人争斗、偷偷摸摸的、去占人家便宜。 所以我们要证得三摩提。实际上就是让你证得涅槃妙心,你要彻悟,这个人间,你去占了人家一点便宜,有什么意思?你会发财吗?你今天跟人家做生意,偷偷摸摸在里面多算人家一点,别人知道了,你这个生意都没了,你为什么不能老老实实好好地做人呢?有的男人回去跟自己的老婆偷偷摸摸地卡她一点、弄她一点钱或者账,弄得老婆自己心里都明白的,“你这种男人,我以后终有一天不要你的”。你不要把人家都当傻瓜。你的妙心在哪里?妙心就是真实。我今天对别人真实,别人一定会对我真实;我今天就拜托你做这件事情,人家就会实实在在帮助你。你拜托这个人,你还要遮一点、藏一点,不跟别人说实话,别人知道了,会真心帮助你吗?所以“妙心妙心”,妙就妙在真实之心。 希望你们要懂得什么叫涅槃,明白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的,到最后全是没有的。既然没有的,不就回归本来的本性,不就是涅槃吗?你不就能够彻悟了吗?你不就是佛法界讲的“正法眼藏”?所以希望大家要懂得什么叫正,“正法眼藏”就是让你什么事情都要在正的路上去前进。你想想看,学佛有没有学得偏的?有的人执著,学偏了,有没有? 我们学佛的人要真正地明白在人间做人的真谛是什么。你忙了一辈子,你最后不知道苦空无常吗?你苦了一辈子,最后什么都得不到,不是空吗?你的一生不是在无常当中就这么结束了吗?想一想,世界上每天要死多少人,这些人自己还不知道来到人间干什么,他已经结束了,因为太无常了。 所以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是无明,你看我们从生出来什么都不知道,来到这个世界上,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走了,就是无明伴随着你的一生,不明白。不明白道理的人可怜吗?想不通的人可怜吗?无明和自性,师父告诉你们,一直是存在的,而且它是同时都存在的。你生出来有无明,但是你的自性也同时存在,所以佛法界叫“俱生无明”,一起生出来的。所以并不是先有佛性后来才会生出无明——不是的,因为它是同时存在的,看你找到佛法还是找到无明。就犹如一个孩子出生到人间之后,他同时可以接受善念也可以接受恶念一样,同时的。你去接受了恶念,你就是个恶孩子;你接受了善念,你就是一个善良的孩子。所以这是公平的。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,从小长到大,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呢?这就是要看你多无明和怎么样拥有佛性。 因为无明之故,我们人有时候经常认为自己的一个念头是对的,“我这样做是对的”。明明让自己颠倒了,还不觉悟,直到自己做错了,没有感觉。所以人苦就是苦在颠倒不觉。你想想看现在的人在追求什么?全部都是追求那些不能永久伴随着你的东西,包括感情,包括房产,包括你的名声,你的名利,一切都是颠倒。你去追求的那些都是不能够永远陪伴着你的,而真正灵魂上永远陪伴你的,你没有觉悟,你不知道它的重要性。 所以人就是在追取尘境(灰尘的“尘”,境界的“境”)。你看看人可怜吗?在人间,为了爱一点面子,跟别人打啊、吵啊、闹啊;为了显化自己家里有点钱,哪怕借点钱来买,也要争这个面子。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?有多少人结婚讲排场,没有钱还要借钱,结婚之后欠了人家一大笔钱,慢慢再还。这不就是叫“追取尘境”吗?灰尘的境界。再举个例子,犹如一个孩子很顽皮,他经常捉弄别人,孩子觉得很开心,他认为这样做是对的,那么他慢慢长大之后,他就喜欢捉弄别人、阴别人,他自己慢慢地成为一个坏孩子,他是不是无明啊?但是他在无明当中觉得他是对的,他很开心。这些都是由于人本性当中的贪瞋痴造业所为,所以一定会受报。包括到今天,我们学佛人当中很多人喜欢阴别人,喜欢讽刺别人,喜欢嬉笑别人,他觉得很开心,其实他是无明,他造成别人痛苦,实际上他一定会背业。任何伤害别人的行为和语言,包括思维,都会受到报应,最后是你受到报应,这就是天网恢恢。所以佛法界称为“业种自然”,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一种业。而这种业你觉得很开心,去讽刺了别人,你种下了这个种子,那么自然就形成了“业种”。所以有些人从来不知道讽刺别人那是一个错误,还觉得自己很有智慧。人家想不到的话,他能说;人家做不到的事情,他能做。他的业种变坏了,所以自然地变坏,他没有感觉,他活在无明当中。 修心人首先就应该懂得什么叫修心,要懂得不能盲修瞎练。你以为坐在佛的面前念经就是在修心?你的心不知道跑到哪去了。你以为跟菩萨磕头就是在修心?你这个头磕了,魂已经飞掉了,你没有一种精进心,没有一种忏悔心,所以你错乱地在修心。忙得不得了,天天好像在做功德——盲修啊。练什么?打坐啊。你坐在那里脑子全部都是空的,那叫真修;你坐在那里杂念纷飞,你的心不管再修多少年,禅坐不管再练多少年,在佛法界叫“错落”(“错”掉了;“落”就是落根的“落”,落下来的“落”)。 所以一个人的概念不改,再活多少年,他卑劣的概念永远缠扰着他的那颗心。为什么有的男的结了三四次婚,他觉得没有个女的好的?因为他心中觉得“你嫁给我了,你就要为我服务,你就应该照顾,你就应该多做事情,你应该像奴隶一样这么做”,他的这种概念造成了他可能五次十次地结婚,都找不到一个贤妻良母来嫁给他,因为他卑劣的概念缠住了他的本性,让他看不见本性,让他找不到光明。所以一个人错误的概念不改,再活多少年他还是这个样子,到死了,他还是这样子,因为无明缠扰着他一辈子。 所以菩萨告诉我们,要修掉心中的污垢。什么叫污垢?“污”就是污染,你知道不好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?“垢”就是已经形成的业障,肮脏的东西。难道你们不知道什么叫“污垢”吗?骂人算不算污垢?但是天天有人骂。夫妻吵架讲好不能骂对方的父母亲,逼急了什么都骂,这种明明知道是污垢,还是无明的习气去沾染着它,去不停地拥有它,造成自己对别人的伤害,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,如何修心?这样修法,根本得不到无上菩提的。无上菩提,那是一种境界,那是一种圣境,那是一种能够与人为善,让别人感到春风般的温暖;苦难的时候,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出现“能够帮助我得到解脱,去除烦恼”。否则你去造成别人更多的烦恼,你还是在无明当中。你以为“我在帮助他,我在救他”,“我……我……”我相这么重,你还是在无明当中。真正地把自己和众生融为一体,人伤我痛,“他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,他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”,这样才能救人,这样才能证得无上菩提。智慧怎么来的?因为你的境界是无上的。没有顶的叫“无上”,“菩提”就是你的慈悲心和智慧。悲智双修,悲智双运,所以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一定会慈悲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佛的悟性。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11【悟性的解脱】

白话佛法 108【四谛十二因缘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fiwdPhiFAJU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9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 佛经是我们的精神粮食,所以学佛就要学会懂佛经。佛经所云(就是佛经上所说),四谛、十二因缘是学佛人的开始,所以要懂得四谛、十二因缘。其实就是讲业感缘起,我们种的业开始,有这个缘分——十二个缘分,说明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流转世间的,又要怎么样出离世间。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,为弟子们讲的最初的佛教道理就是四谛法。大家都要懂得什么叫四谛法,因为佛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就是四谛法。 四谛,“谛”实际上就是真谛的“谛”,就是这是一个真谛,这四个是绝对的真谛、绝对的真理。四谛就是指苦谛、集谛、灭谛,还有道谛。苦,那是人生不可抗拒的,苦在人生中就是生老病死。集谛就是为什么集这些苦难的因,到底是什么原因。集就是积聚了二十五个有苦果的因。人有很多的苦,非常地苦,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,从贪瞋痴开始的烦恼,造业,造着很多恶业,就能招感三界生死的苦果。实际上人的集谛就是告诉我们,苦是怎么样来的。灭就是涅槃,涅槃实际上并不代表死亡,而是一种解脱。大家一定要明白,死亡跟解脱不是一个概念,死亡是人的肉体死亡了,解脱就是生死相续,他的灵魂还在运作。所以要懂得灭谛,就是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。灭就是要涅槃,要灭掉自己迷惑的业障,而离生死之苦,离开生死之苦,我们一定要离开这个生死。道就是完全解脱,就是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。一个人学佛学了半天,最后不是正道,那就很可能成为偏道。简单地跟大家讲了四谛,就是四种真理。 佛陀就是告诉我们,佛法里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,还有十二因缘。因为这些分开讲要讲很长时间,师父就把十二因缘中的环节——有联系的十二个环节,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,等以后有时间我再跟大家细细地分解,再来跟大家做更多的解释。 首先是无明。大家知道无明,无明就是无知、不明白。你知道什么?你不知道,才会闯祸;因为你不明白,才会六道轮回;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,你才会出事。 第二是行。因为无明之后你去行了,因为无明而产生善与不善等等的行为。大家想一想,善和不善,自己有时候不知道的。你以为做了一件善事,实际上它不是一件善事。举个简单例子,人家夫妻吵架,你说“对方这么欺负你,你跟他离掉算了”,你觉得是帮了她,实际上你是造了因果。所以行就是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的行为。 接下去就是识,意识的识,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意识的形成,心理的意识所为。大家不要以为一个婴儿在母亲怀里什么都不知道,实际上他已经有感觉了。只要胚胎形成,他的灵魂注入,他就会有感觉,也会产生喜怒哀乐。心理的意识行为产生就是你的意识,投胎之前和投胎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。还在地府的时候,这种感觉更强烈。 第四是名色,相当于在投胎之前、投胎之后精神和物质方面概念的形成。 接下去就是六入。“六”大家都知道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通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进入你的思维器官,那么感觉器官听到好听的声音、音乐,人会兴奋,吃到好吃的,人特别开心。这个六入进入内心世界的感官——感觉器官。 接下去就是触。接触,触,就相当于投胎之后,接触到外界的一切事物。一个人投胎之后,生出来之后,慢慢会接触人间所有的事情,会知道这件事情好事还是坏事,可以做、不可以做,是靠接触的。就像我们经常说,人跟人要靠接触,接触了,觉得这个人好了,你可能就跟他很好。 第七是受。人有一个感觉的器官是受。受是什么呢?对苦乐的感受。这个人觉得有苦了,他才会感觉有快乐;有快乐过了,有很多苦的事情出现了,他就会觉得这是苦。这是受。 第八是爱。人生,很多哲学家还有很多文学家在写小说的时候,他们经常讲一句话:这个世界是由爱组成的。人不能把爱仅仅作为一种非常狭隘的比如男欢女爱、夫妻之爱、跟兄弟姐妹之爱,其实它是一种可以变得很崇高的,你如果把它拉低了,那么人间的十二因缘里面,这个爱实际上就是爱欲和欲望,都有爱,“我喜欢这样东西”“我喜欢这个房子”和“我喜欢这个人”,都是属于爱的欲望。 九就是取,取就是夺得、收取的意思。取就是追求,“我去取这个事情、取那个事情”。人就是“我喜欢这样东西”“我去追求这些名色、这个名利”“我喜欢这朵花”“我喜欢这个会长、董事长”,这些名和你拥有的一些感官觉得非常好的东西——名色,那么刺激你的物欲(对物体、对物品的一种欲望)。这就是取,因为你会去得到它。 十就是有。有是什么?现实中生存的环境就是有。“你有吗?”“有啊。” 十一就是生。生是什么?我们说来世再生,生出来又灭度,灭度了又生。 老死。人生最后终有一天有终结的时候,这就是老死。 要懂得十二因缘,就是从无明(什么都不知道),一直通过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形成十二个因缘的环节,都是连续在一起的。师父举个简单例子,你非常不明白,到了这个世间,你可能还没有到这个世间之前就是无明、无知,什么都搞不清楚。然后你的无明、不知道,就会产生很多善和恶,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善的、恶的,无明产生善与不善的行为。然后再接下去,你开始有意识了,开始准备投胎了,投胎之前、投胎之后,你知道了“我怎么觉得很温暖?”母亲吃一块冰激凌,你在里面冻得像在冰山上一样;母亲喝一碗煲汤(广东人喜欢喝煲汤),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滚烫,因为有些人还喜欢喝非常热的。那孩子就感觉到这个投胎前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概念慢慢形成了。慢慢出来之后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感觉器官开始接触所有社会的一切,自己感觉了冷、热,听到声音了,然后舌头——小孩子肚子饿要吃奶瓶的时候,有时候他哭得很厉害,这个牛奶还没弄好,这孩子就在哭,妈妈就拿个奶嘴先塞在他嘴巴里,这孩子舌头一碰到,他就不哭了。实际上就是一种感触,好了,触了,引起了接触之后,小孩子就会感觉到吃了东西之后开心,笑了;苦的时候,没吃,肚子饿,他会有感受出来。感受之后慢慢觉得,妈妈抱在怀里的时候特别开心,爱欲、欲望都开始出现,人跟人之间的爱、那种欲望都出来了。接下来就追取一些民间和人间的名色和物欲。追取了之后拥有了,就存在在这个环境中,“我拥有它了”。然后再生出来,再生出来其他的想法,“我还要,我还要”。最后就是人生终有一天老死。实际上这就是十二个因缘环节的一种轮回。 佛经上跟我们讲,我们怎么样流转世间,怎么样出离世间,无非就是由于业。人在这个世界上作孽很多,犯业很多,流转世间。你只要在今世没有好好地修,下辈子六道轮回还会再来,就叫流转于业。你造业了,下辈子还会再来。业就是由于烦恼和无明。你怎么会造孽的呢?因为你烦啊,因为你无明啊,不明白。你不明白,去做了一件事情,伤害别人了,接下来给自己找了无尽的痛苦,那么你就无明烦恼生起;生起烦恼,然后就造孽,造了很多业;造了很多业之后,要还吗?这辈子还啊还啊,还不完,那么下辈子再来投胎继续还。所以这就叫轮回造业。 造业是由于什么样的环境才会造业的?造业最重要的是心。因为你的心会造很多业报,造业的人会有业报。小乘佛法说的业报论就是讲唯心因果。因为人的心会造孽、造业,那么你的业报就是由于心开始的,叫业报论。这就是佛教基本的思想基础,就是学佛的基础。三界唯心,指三界的业报,业来了会有报应,报应了又会造业,造业了又会有业报……怎么会生生死死离不开这些业报呢?因为你的心,你不甘心。这就是为什么打官司,明明打赢了,又被人家重新再投诉,然后再打官司。你打赢了,他投诉;他打赢了,你投诉。这个就是你的心所造。因为你不买账,因为你觉得是他错,凭什么他赢,这就是生生死死。 所以唯心所造,万法唯识。所有事情在人间都是因为你的意识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对的,所以才会继续自己的行为。比方说,今天你觉得这件事情是你错了,你是不是不会跟人家争了?你觉得这件事情你是对的,你是不是不停地跟人家争?人家找理由,你再去驳斥他。所以万法唯识之认识一切,你必须要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。今天大家都在讲你了,你应该懂得这个业报开始到来了。你因为长时间地这个不理人、那个不理人,跟这个不好、跟那个不好,等到大家都出来指责你的时候,你应该收了,不应该再去找理由,因为你的业报到了。很多人傻傻的,突然之间在单位里有几个人跳出来跟你斗的时候,实际上大家都在背后讲你,就有两个人跳出来,然后边上人就起哄,实际上你的人缘已经很差了,这就是你的内心。因为你还不买账,你的意识还不买账,觉得你是对的,那么就引起了内心的分别。 唯识,意识的分别,你觉得这件事情对,你会一直这么执著下去。意识是什么?意识就是分别的意思。要记住,你有这个意识,实际上你就有这个分别心。“我认为这个人改不好了”,你就是心中有分别心了;“我认为他一定会改好”,你也是有分别心。因为在你心中,意识“能分别”是心的作用,所以“所分别”。“所分别”是什么?就是由心观察对象,你的心去观察这个事物或者这个对象,你跟它的作用,所分别心。佛教不管大乘还是小乘,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?唯心因果。 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25日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8【四谛十二因缘】

白话佛法 107【见证实相 以相妙用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2C2-87FyzQ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8每一天要心无所住,那你的心处处才是净土。你心只要住在哪个位置,不管你所住人间的哪个地方,因为它是红尘,那么慢慢地在你心中就会有污浊之土。所以忘不了过去的人心中就有污浊。很多人就是忘不了,很多歌曲也是忘不了,《勿忘我》等等,你的心怎么能清净?当你天天忘不了过去的时候,当你忘不了别人对你的好,也忘不了别人曾经伤害你,都会对寂静产生障碍。一个痛苦的人怎么能够静下来呢?如果在滚滚红尘中你能够放下这些,你就是弥陀。要时时刻刻打消这些妄念,要见证实相,死要面子的人不会有好的果报的。 以相妙用,以真实的如来相来印证自己内心的佛相,对人间看穿看破,但是要善待,要妙用,这就是禅门观。能够有智慧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,就拥有了超越一般凡尘的烦恼障碍的一种智慧。念经同样也是要把这些经文念到自己的第八意识当中去,这个种子成熟了,你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今天念经的人能够念成了,就成功了。所以念经要念出佛的种子,做人要做出圣人,学佛要把佛的愿力做出来、学出来,然后才能产生愿力,才能用这个愿力去战胜人间一切烦恼,最后才能成为人间的活佛。 今天师父接收到一篇一个弟子的忏悔信,这个弟子说,昨天无意当中看见一篇文章,是关于佛陀教子的文章,他说:“我突然发现,原来师父教育我们和佛陀是一样的方法,对我们的慧命师父格外地重视,对我们的毛病深恶痛绝,对我们的生活关心记挂,因人施教,既有师子吼,又有谆谆的善诱,教导我们真修实修,不要贡高我慢。”他说他看到一个故事,关于佛陀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的。师父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,就是讲佛陀怎么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。实际上我们都是佛陀的孩子,我们都要接受教育。 在《教诫罗睺罗经》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。佛陀的孩子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,他因为比较小,比较淘气,他学法持戒有疏忽的地方,因此受过佛陀父亲的训诫。这个经文对他喜欢说谎的坏习惯,佛陀用了一种比喻,这在《相应部》的第二品中讲到,就是对小沙弥解说世事无常的本性。师父觉得这个弟子选的这一篇非常好,所以师父今天跟大家讲。本来我给大家准备了另外的佛陀的故事,今天就告诉大家这个故事,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。师父也是这么遵照佛陀的教诲在教育你们大家的。 有一天,佛陀命令他的孩子罗睺罗端着一大盆水洗佛的双足(双脚)。洗完之后,佛就问他了:“孩子,这些水可以喝吗?” 罗睺罗说:“洗过脚的水不干净,不能喝。” 佛说:“你知道吗?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,水本来是非常清净的,洗了脚之后就很脏。就比如你本来是皇宫贵族的王孙,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,现在出家做沙门,你不精进修道,不清净身心,不守口慎言,整天讲玩笑话骗人,三毒的污垢填满了你的心中,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!”佛陀从来没有这么严声厉色地对罗睺罗说过话。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,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,这才敢移动身子。 等罗睺罗倒了水回来之后,佛陀又再问他:“这个盆可以用来盛饭、洗米、洗菜吗?” 罗睺罗说:“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饭吃,因为盆里不干净,上面有污垢粘着,所以不能装东西吃。” 佛说:“你就是和这个盆一样,你虽然出家做了沙门,但是你不修戒定慧,不净身口意,满身充斥着不实的垢秽,圣洁光明的智慧、大道的资粮怎么能够装进你的心中?”佛陀说后,用脚把盆子轻轻一踢,盆子就滚得转起来,罗睺罗很害怕的样子。 佛陀就问他:“罗睺罗!你怕把这个盆子踢坏吗?” 罗睺罗说:“佛陀,不是!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,坏了也不要紧。” 佛陀跟他讲:“罗睺罗!你就和这个盆子一样,不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护。你出家做沙门,不重威仪,戏弄妄言,自甘堕落,自取下贱。这个结果将使谁都不爱护你、珍视你,就是到了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,你会处在迷中增加更多的迷惑!” 罗睺罗全身流汗,惭愧得无地容身,他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心:“我绝对不能自甘堕落。”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对弟子们身上的毛病,作为一个师父要严加管理。如果对弟子身上的毛病不好好地管,就是放纵,就是在伤害他,就是看见他自甘堕落,让别人看不起他。所以要熟悉自我,自己要了解自我,要降伏自我,要改变自我,否则更何谈去改变别人。学佛是对自我佛心和善心的一个交代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。很多人一辈子假修,有什么用?所以要了解一个人,让这个人修心,首先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是相符合。我们很多学佛人,出发点就是为了让自己家里病人身体好,就单单这个出发点,等到他家里病人求好了,他就不修了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今天学佛不是单单为了帮助家里人,不是单单为自己求得顺利、人间去除很多烦恼,而真正的目的是要超脱六道,能够一世修成。如果你的目的和你今天最后的愿望是相符的,那你这个人就很容易方得始终,就很容易不忘初心。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,要了解、要看他的出发点和目的,你就知道他是否真心了。 有一句诗:千百年来碗里羹,怨深似海恨难平;欲知世上刀兵劫(欲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刀兵劫),但听屠门夜半声。很多人整天埋怨:“我为什么不幸运?为什么我身体不好?为什么我这么不lucky(幸运)、不幸福?为什么我灾祸横生?”你们看一看你们累世积累了多少杀业,你们今世吃过多少活的生物,这一切都是一种业报。 所以学佛要有正确的修行观,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。有的佛教徒在还没有学佛之前,觉得他很快乐;但是学佛之后,他慢慢觉得自己有束缚了,觉得很痛苦,还让家里人跟着他一起痛苦。有的在家居士,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,但是必须认清楚自己为什么学佛。因为想永远地幸福,永远地脱离痛苦,不是拥有一时的幸福。因为在没学佛之前,就算有幸福也是暂时的;但是学了佛之后,我们的幸福是永远的。这就是修行的分别。 所以真修的人在内心深处改变;而假修、为了某一个目的在修心的人,他只是为了某一个方法,或者用一种理念,在学佛的过程中来改变一下自己。所以要修心,每一天必须花很多时间念佛、拜佛、念经,包括自己共修、做善事或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,这就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做的事情。每一天的精进会使你进步,每一天的懈怠会使你丢失本性。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,好好地改变,真修实修,进入如来智慧,用如来的智慧让自己一世修成、永断轮回。 好,今天跟大家就讲到这里,我们下次节目再见。谢谢大家!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15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7【见证实相 以相妙用】

白话佛法 106【虚空物质的本相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JHo0UVNCbM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7为什么有的人恶心,有的人恶意?为什么有的人贪图欲望,瞋恨现实,然后再加上愚痴?这些都是造成你性格脾气的一种基础。因为你把这种种的色、心的存在,你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全部存在你的内心当中;因为你看到的是外围世界的种种色,你就慢慢地把这些种种色理解成这个世界的本体,“原来这个世界的本体就是这样,原来这就是‘相用’啊”——看到了这个事物,原来就这个作用。举个简单例子,师父刚刚说的花,难道花就是放在桌子上,只有这个“用”吗?花的作用可多呢。 所以任何一种物质和事物所产生的相,并不是这个事物的究竟。没有相,你就不能用,你没有对这个事物的理解,你就不能去使用它、跟它沟通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不能理解这个人性格,你不能跟他交朋友,否则你就会上当,最后就会失败。所以没有相,不能用;能够理解它,那你才能用这个。你不能“用”,就不能证明它有体性。所以你对一个人不了解,要是随随便便跟他交朋友,你可能就会上当受骗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没有看见一幢大楼,你就没有看见这个物体的存在,心中就无法产生“相”,就无法“用”它,就没有看到任何东西;不能看到任何东西的存在,就不能妙用。这个理解是哲学的,所以佛教是非常有哲学观的。首先我问你,你看见这幢大楼了没有?看见了这个物体的存在,你的心中会产生这个大楼的好坏——相会产生;产生了之后,你才能去使用它、去运用它。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、在现实中你没有看见任何东西,你想象有这么个大楼,你就不会去认为它存在,也不能去使用它,就失去了这个妙用。 实际上佛就是告诉我们,人为什么会无中生有?为什么很多没有的事情,他会产生有事情?这就是妄念、妄想,因为“妄”也能“想”出事情来的。举个简单例子,这个人好几天没来上班了,别人谣言就出来了:“哦?怎么回事?在家里是不是打架?”只要有一个同事开个玩笑,边上只要有三个人认同,可能这个谣言就成功了,那就是妄念、妄想出来了。你没有看见过,连“相”都没有看到,怎么能产生正确的思维呢?你怎么能去“用”这些呢?所以当你知道一句话,你不知道好的、错的时候,你去运用了,可能就伤害了自己的智慧,伤害了你的本性。我们人怀疑别人就是这样的,怀疑人家对你不好了,你的怀疑——你认为这个相是存在的,你没有看见,但是你妄念,然后去“用”了——你觉得他对你不好了、在伤害你了,然后就记在心中。你去用了,最后就伤害了同事、朋友之间和佛友之间的感情。所以妄念是多么可怕的事情。 想象是虚空的物质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想象出来的。那想象有正能量的想象吗?有,飞机的制造者,还有发明家,首先运用的是想象力,然后去证实那种虚幻的东西存在。但是在妄念中,这个想象有时候是一种幻觉,你以为是对的,因为幻觉会扭曲你心理的正常状态。比方说你对这个人印象一直很好,你想“他最近为什么跟我不好了?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?”开始扭曲了——曲线型思维,你的心理状态就变成曲线型地去理解,然后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。所以很多人拜佛,刚拜的时候,“观世音菩萨,您保佑我能躲过这个劫”,他命根当中最近正好是有个善报,菩萨帮他了,点化他了,或者正好他一求,这件事情应了,“哎呀,菩萨真灵啊”。再碰到几件事情,“求了半天怎么不灵?”你命根当中没有福德了,然后开始妄念想“菩萨不喜欢我了,菩萨不理解我了。是不是我买的水果太差?还是我磕头不够诚心?”什么妄念都出来了,然后这种妄念在自己的内心,就存在一种曲线型的负心理状态,不正常,觉得菩萨不关心他了。“上次为什么关心我?”那么慢慢地就以为自己是对的,就觉得菩萨有分别心。 实际上,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。就像佛教讲的“众善奉行,诸恶莫作”,就是这句话,众善都要去做,诸恶都不能做,这就是一个真——一真法界。进步的人、精进的人、能够忍辱的人、能够努力的人,这个人就能够修成佛,这就是一真法界。我们今天有信心克服自己身上的劣根性,能够成功,能够在这辈子修成,那就是拥有了佛的一真法界。或者如梦幻泡影般的世界是无常的世界,这也是一个一真法界。就是告诉我们这是真理,它是颠扑不破的,讲的就是人的真心。 我们的内心佛性是非一非二的,不是一不是二;亦一亦二,是一也是二。你对一个人如果一心一意,这个人能对你不一心一意吗?我们对佛性一心一意,非一非二,佛能不帮助我们吗?你如果对佛三心二意,今天怀疑佛,明天觉得佛没有照顾你,后天觉得佛怎么有偏心,“为什么他求了就灵,我求了就不灵?”所有的这一切让你产生了很多贪心、恨心或者愚痴心,还有嫉妒心,你的三心、四心、五心全部都产生了。你一个意念会产生很多想法,这些想法又存在在内心深处,而这些存在的想法又是虚幻的,那么慢慢地一个想法又生出种种想法。所以经文上就讲,你的烦恼心、恨心……所有的心都会让你产生种种想法,因为它会生根,它会发芽,所以你的理解也会慢慢地越来越多。所以佛教我们非一非二,亦一亦二。 世间的一切事物,你要明白一个道理:它都有道理存在的,它是因缘所生、因缘所灭的。就像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事物,就是有生必有死,任何事物都逃不脱成住坏空。哪一个人不是经历了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阶段?孩子出生了——成了,成为一个人了;住在这个世界上,少年、青年、中年、老年;到了老年开始坏了,身体坏了,所有事业各方面都不行了,往下走了;最后人没了——空了。一个房子造好了,几百年用完了之后,破损,拉掉,炸毁,重新再造。这就是辩证法。 我们活在世界上,要理解这个世界是有真理的,成住坏空就是真理,没有一个人逃得过。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有相,这个相也会灭掉;今天看到了、听到的、证实的一切,虽然能够证实它的存在,因为它没有自体,所以是虚妄不实的。什么叫没有自体?今天看到的事情,它没有本身的一种生存和延伸的能力。举个简单例子,今天你看见小时候的一幢房子,这幢房子它有自己的生存能力吗?它有自体吗?没有的,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没了。小时候跟小朋友感情很好,慢慢地这种感情没有自体,你不联系了,它就慢慢地不生根不发芽,就没了。而人的思维是有自体的。为什么?你自己会越想越害怕,越想越多。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中,“哎呀,你不要多想了”,因为越想越多,越想越害怕,越想越烦恼。有时候好的事情、一个好的种子,越想越开心;而一件不好的事情,越想越难过。这就是虚幻不实的世界,佛教我们不要沉醉于这个虚幻的世界中。 永恒是真实不变的,就是我们的本性,这就是实相。要看到我们本性的相,而不是看到虚幻的相,这样才能在佛法中真实妙用。所以我们修心的人不会浪费生命的,因为我们修心的人生命可以延续。因为人身体可以死,但是灵魂是不会死的,这就是实相。你知道了永远不会死的东西,你就好好地去修,把它修得圆满、修得完美,最后就沿着这个永不灭度的本性中的佛性,能够超脱我们的人生,进入佛的境界。这就是你真正要看到的东西,而不是看到过去的一切。很多人把过去的一切记在心中,忘也忘不了。今天看见的一切都会失去,今天拥有的,明天也会失去,年轻的时候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。这就是真理。比方说我们今天讲的话,和别人争斗、争辩,得来的那些证悟的方法,觉得“我赢了,我明白了”,也会失去的。 所以很多人当了很多人面很要面子,当时有点面子了,很快就没有了。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概念,一种体悟的感觉,只是在内心理念上形成的一个过程,有什么用?这个过程过了就没了。就像我们坐车的时候看见边上马路上这个草非常好看,这花非常好看,开过了就没了。所以还去停留在那些虚幻,明明知道它只是个过程,在这个概念中出不来,用现代话讲,这个人叫死脑筋,佛法界讲,就是在内心已经存在这个障碍了——内心的障碍。所以要学会放下,心无所住。不住在一路上看到的花的上面,也不住在今天要修心学好,一切都是以悟性出发,随缘出发,心无所住,没有对一件事情特别执著地放不下。经常问问自己,考验一下自己:“如果叫我放下这个,我行吗?”如果这个房子送给别人,你行吗?“今天这个单位,我这个职位给别人,我办得到吗?”“今天别人骂我,吐我一口唾沫,我能忍受吗?”每一天要想,每一天要心无所住,那你的心处处才是净土。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15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6【虚空物质的本相】

白话佛法 105【意识是佛性的基础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zTmA7PukqQ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6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说《白话佛法》,上次师父跟大家讲到,其实佛就是让我们能够明白,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,不是用眼睛看,而是要用你的心来看。所以我们说,用心来看事物,这个事物就是真实的。你只是用眼睛看,你是看到的虚的。所以佛让我们讲话不是靠嘴巴讲,而是用心来跟别人讲,所以叫交心,对不对? 所以我们懂得了这些之后,我们心就是在参禅,就是禅定。参禅就是用自己的真实如来的本性,来体悟佛性。你能够明白佛性是怎么样教导我们,让我们能够来感悟我们的心,应该在人间放在什么位置,这就是佛法讲的心地法门。所以人家现在经常不是说一个人好吗?这个人心地善良,就是心的内心的深处是善良的。实际上真正有体性的物质,就是你今天做一件事情,接受这个教育,这个物质,或者你理解它,它必定有相和用。相,就是你外表看上去的,还有体,所以叫“体相用”。相,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表面现象;体,是物质的本性,就是你用它,你要了解它这个物质的本性,你怎么去运用呢?体、相,还有运用,实际上真正有体性的物质,它必定会有相和用,还有体,三者密不可分。就是能够理解一个表面的现象,你能够看到和察觉它的体性和本性,然后你才知道怎么样去运用它。 那么真如佛性就是这么来的。我们能够相续佛性,我们能够理解佛性,我们不是断灭,因为任何的物质,它都会有相续,不是用完了就没有。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和一个物质,它都具有无穷的妙用,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你虽然不理解,但是它有无穷的妙用,它能越过各种各样的境界。所以你去看同样一件事物,每个人想法不一样,出来的境界就不一样。比方说,我们说今天人家送一样东西给你了,你想到,哎呀,今天他给我送个蛋糕,首先想到是,哎呀,我的孩子还没吃蛋糕呢,好久没吃了,我要留给自己的孩子。有的幼儿园的老师,别人送给他一个蛋糕,他就想到我要跟小朋友们一起吃,境界不同了吧?还有的老师,他能不能接受这个蛋糕,他觉得我无功不受禄,我不能接受这个,那么又是一种境界。实际上这些境界靠你自己来随缘妙用的。 举个简单例子,你看见一个人从他的行为,他的相貌、表情、语言当中,你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性格,这个人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。但是这个人就算是个坏人,你也可以度他变成一个好人吧,这就是妙用了。比方说,我们刚才说,这个“体、相、用”三个,你表面上看上去他是个坏人,相,就是外表;体,你理解他,但是你用他的时候,你就可以去通过自己的教育帮助,让他来改变,那么就是妙用。如果是一个好人,长久的贪嗔痴在他身上,时间长了,他就会成为一个坏人。这就是对“体、相、用”三者的妙用,理解他,并不代表他不能改变。你理解他了之后,你能够看到他的外表,理解他的内心,你就应该能够有妙法来用他,来改变他。 所以你去看很多成功人士,在他的公司里,他用的人,不是都是老老实实的,也有些人,脑子比较活,能够搞些供销啦,但是他不害人。把他培养成一个,对公司非常有用的人。实际上这就是“体相用”,那么就会让别人另外产生一种境界的出现。所以我们的本性是非一非二,不是一也不是二,是非空非有,也是非即非离,也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人的本性,不是一也不是二,不是空也不是有,不是得到也不是得不到。你得到了最后没有了,就等于没得到。你今天,好像这件事情我只有这条路,当你想出另外一个方法的时候,你就产生第二条路。很多人说我想穿了,这个事情我空了,无所谓了,实际上这件事情还没有空。你说,我想不通,实际上这个事情最后总归会解决的。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事情想不通,但是我们今天已经想通了,已经没有了。我们年轻时候、少年时代,那些无知、那些愚昧,那些自以为有能力去战胜它的事情,最后被自己搞得一塌糊涂。想一想,你们有多少话说错,有多少事情做错,当时恨不得自己抽自己,这就是人。这个是空,我们说非空非有,也就是非即非离,不是得到,但是也没有离开过。所以要拥有智慧德能的心,你才能驾驭自己的智慧,让自己在这个红尘当中不被染着。 师父跟大家讲这一点,就是告诉大家,我们的心怎么样能够有智慧得能?智慧德能就是你要有超过凡人的智慧,又要有自己的道德和品质,所产生的一种能量、能力。那么就是要远离执着,你这个人就会有智慧德能。这就是师父教你们的,一个人一定要远离,不要把自己的心执着在某一处。比方说人家说你身上有个毛病,我又没这个毛病,其实并不是说你这一个毛病,是指你整个的系列的毛病。比方说,你这个人很喜欢找理由,我今天又没找理由了,你昨天找了吗?你去年找了吗?你过去找过没有啊?这就是告诉我们,你不要去执着在某一处觉得自己是对的,那么你就不会有妄心。所以当别人指出你缺点的时候,没有妄心的话,你就会圆融。 很多人脑子里就想出很多的理由来解释,到最后就不能圆融自己的一生,总是活在解释当中的人能对吗?你们告诉我。天天的找理由,天天的执着,他的心能圆融吗?就像一个人,天天做自己对不起别人的事情,他的心不能包容,不能圆融。所以当我们的心整天的执着在某一处,有所住心的时候,就是心住在某一个想不通的问题的时候,你的视野就变得狭窄了,你看不到很远,你的心就变了孤独了。因为你觉得别人不了解你这个问题,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。因为你不能想通,你就看不清世界的本来面目。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?无常,你说有什么东西长久的。所以,心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,所以修行的人把心称为第六意识。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根子就是第七意识。你这第一意识感官感觉所产生的意识,如果不在你第七意识当中生根,就改变不了你第六意识。所以这个根还是在意识的种子开始种下,是在你的第七意识——末那识。然后经过它的辨认、确认产生的第八意识——就是阿赖耶识。 师父上次跟你们讲阿赖耶识,就是心王,心中的一个王,那么八识心王。所以今天跟大家继续讲八识心王。上次给你们举过一个例子,比方说一个蛋糕,你的第六意识产生了,那么认为这个蛋糕,哎哟,很好吧,然后第七意识就认识到蛋糕是甜的,是香的。然后这些意识产生的种子就进入了你的阿赖耶识,那么就生根在你的第八意识当中。所以以后只要看见蛋糕,你第六意识直冲第八意识,看见蛋糕你就知道这是甜的、香的、好吃的,这就是我们说在你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意识,所以在人间的前五识叫扶尘根,扶尘根就是你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第六意识就是扶尘根在你的大脑。刚刚接受看到,就比方说师父今天看见台子上有花,这花蛮漂亮,眼睛看见了;蛮香的,鼻子闻到了,对不对啊?然后这个第七意识就是你的扶尘根,在你的大脑他在你的心里当中传递着意识的花香,好看,这个脑电波,然后第八意识的扶尘根,就开始进入了你的心里、内心当中。所以当你一看见花,你就会觉得花就是美丽、好看、很香。所以为什么很多女士喜欢花,因为女士都爱美,因为女士都喜欢香。这就是存在你内心深处的第八意识。所以知道了这些,你就会慢慢地理解,在这个世界的种种色,不管什么样的变化,不管种种色,种种心,它都是存在的。 卢军宏台长 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15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5【意识是佛性的基础】

白话佛法 104【真正的布施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6z79y3dT9Q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5真心和妄心区别在哪里?大家要知道,真心如如不动,真心是不动的;妄心,那是生灭不已的。什么意思?就是你真心的话,“我这样对你好,永远对你好”,他不会变化的;一个人是假的对别人,今天对他好,明天看利益没了,马上就转换了,所以它是有生灭的。生出来对你好的心,过两天一看利益得不到了,马上灭掉了;过两天又觉得你对他好,有利益,他又开始生出对你好的心,然后又灭掉。而一个真正对别人好的人,他的心是如如不动的,那叫真心;妄心叫生灭不已。 第六意识就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。第六意识外面的环境是什么?那就是五识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因为你眼睛看到了,你的第六意识开始转变了;因为你的耳朵听见别人说了,你的意识开始转变了;鼻、舌、身,一样。所以是外环境影响你的第六意识,所以人的第六意识是不准的。“我认为他很好,我感觉他很好”,你知道他多少?你了解他多少?你跟他深交过多少?你跟他曾经有过友谊多少?这一切都成为虚幻,使第六意识变化不定。所以很多人一辈子,自己的意识一直不定。 佛菩萨告诉我们,能看得见的东西,不是用眼睛,佛叫我们要用心来看,不是用眼睛看;佛让我们讲话,不是让我们靠嘴巴来讲的,要用心在讲话。我们用心跟别人讲话,别人就能够理解讲话的意思,是用真心。你眼睛看到的只是虚幻虚假的一面,而你用真心让别人感受到那种爱,这在佛教界就叫参禅。参禅是什么意思?好好地深深地去理解,去知道这些东西。参禅就是用自己的真实如来心体悟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,这就是佛法的心地法门。 我们学佛做人,要懂得怎么样用心去跟别人交流,怎么样用自己的真情去和别人沟通。师父讲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。一个妈妈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儿子养大,妈妈非常节约,孩子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钱的实业家。那天妈妈去看牙齿,儿子开着豪华的大奔驰把妈妈送到牙科医院。儿子穿着满身的名牌,抽的都是非常好的烟,然后坐在边上。妈妈穿着一身非常简朴的衣服。医生跟她说,这个牙要装套子,或者要做成烤瓷的,要花多少钱,一副牙齿,好的要多少钱,一副不好的,假的烤瓷的,那是多少钱。妈妈说:“我要最差的,便宜的。”所有的医生眼睛都看着这个儿子。儿子在边上抽着高级的雪茄,一句话都不讲,所有医生护士心里都在骂他:这么有钱的儿子,给妈妈装副好一点的牙齿都不舍得,真的没有出息。妈妈抖抖索索地说:“我付钱。”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,然后颤抖的手慢慢地一层一层地把它解开,然后抽出了两三张一百块的,说要装自己的牙,因为好的牙要上千了。然后她的儿子一句话都不讲,坐在边上,像没有发生这种事情一样,抽自己的烟。每一个医生护士都在骂他,心中想:这种不孝之子,这么有钱了,给妈妈配副牙齿都不愿意。然后钱付完了,儿子陪着妈妈出门上他的大奔驰。把妈妈扶上车之后,儿子跟妈妈说:“妈妈你等一会儿,我忘了拿一样东西了。”一走进去,儿子冲着医生和护士讲:“我知道你们都在骂我,你们以为我很不孝顺。我妈妈的脾气就是节约一辈子,我要随顺我妈妈。医生,你把最好的牙齿给她装上,多少钱,我来付,不要让我妈妈知道。”说完扔下一笔钱,带妈妈开车就走了。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人要对别人好,不是表面的,要用心,心才能感动别人。说的话要用心,做的事情要用心,你这个心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。所以修心修心,就是修我们这颗本性;修心修心,就是让我们能够理解别人的心。能够理解别人的心,你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佛性。 接下来跟大家讲个故事。 在阿槃提国宣化后的迦旃延(传布君命、教化百姓叫宣化),在回到舍卫国听佛陀说法的路上,见到一位妇人手持一个水瓶,坐在河边大声地嚎哭。 这位尊者——迦旃延尊者一见,不觉心里油然生起怜悯心。他怕这个老妇人因什么失意的事情想不开而投水自杀,因此他马上就上前问道:“妇人,什么事情使你这么伤心,要在这里嚎哭?” “不要你管!我告诉你有什么用?”妇人哭的声音更大了。 “妇人,告诉我,我是佛陀的弟子,我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苦难的问题。” “你是没有办法的。你看看这个世界这么不公平,贫富如此悬殊。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,我一生都受着苦难,我给贫穷的苦难折磨得已经不想活了。”女人说后,像要往水中跳的样子。 迦旃延尊者赶紧上前一把拉住她,非常慈悲和同情地开导她说:“妇人,请您不要伤心,世间上的穷人很多,不是你一个人。同时穷人并不一定苦或不幸,富人并不一定就拥有快乐。你看看那些拥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们,他们天天仍然为贪欲、瞋恚的烦恼而受苦,为人只要平安地生活就好,贫穷值得我们这么去悲伤吗?” 这个女人不耐烦地挣扎着说道:“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门,你能看得开这个世情,但是我做不到。你要知道,我是这里最大富豪的奴隶,我穷年累月地做着奴役,衣食不周,没有自由,而且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贪暴虐,没有丝毫的慈悲心,我们做事稍有差池,他不是打就是骂,叫我们求生不能、求死不得。想到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贫穷所致,怎么不叫人为贫穷悲伤啊?” “妇人,既然如此,请你不要悲伤,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好吗?” “是什么方法啊?”这个老妇人把眼泪擦了一下,望着迦旃延说。 迦旃延说:“这个方法很简单,你既然为贫穷而受苦,那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的。” “啊?贫穷可以卖给别人?你不要这么乱说了。如果贫穷可以卖给别人,那世间就没有穷人了,又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呢?” “卖给我,我肯买。”迦旃延回答。 “贫穷可以出卖,而且也有你来买。不过出卖的方法,那是怎么样的呢?” “要布施啊,老人家,”尊者开示道,“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。贫穷的人所以贫穷,是前生他没有布施和修福;富贵的人所以富贵,是前生他肯布施和修福。因此,布施和修福是卖贫买富最好的方法。” 这个女人听后,智慧开朗,她想:到了今天才明白致富之道。但她随后就苦着脸问道:“尊者,你说的是不错,我确实明白了这个致富的方法。不过,你看我极其贫困,我是一无所有的人,就是我手中的这个水瓶还是我那爱财如命的主人所有。你叫我怎么样来布施给你啊?” 迦旃延尊者把自己的钵交给了女人,说道:“布施不一定要钱的,见到别人布施,自己欢喜也可以。现在你把这个钵盛水给我,作为你对我的布施吧?” 这时候,这位女人此刻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,当即依教奉行。后来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乐。 佛法不分贫富,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布施和奉行的。布施不是富人才一定可以有的,因为佛教所说的布施,并不是指钱财布施。你就是看见别人行施,尊重别人,心里不起忌妒心,心中对别人没有瞋恨,而生起欢喜心,这也叫布施,因为你的功德和布施人是相同的。这么简单的善事,为什么我们人不做? 我们人的一生处在荆棘之中,我们的心如果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;我们一有妄念,我们的心就被自己所伤。如心动则人妄动,伤其身,痛其骨,没有一件事情受伤会不伤害到你的心的。所以体会世间的诸般痛苦,学会默默地用佛法去关心、关怀、祝福别人,那就是一种无形的布施。 好,谢谢大家,今天就跟大家讲到这里,我们下一次再见,谢谢大家。 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8日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4【真正的布施】

白话佛法 103【心是本源 真如佛性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hQRuIUsoVk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4心包太虚是什么?就是什么都过去了,什么都是虚幻的,人间所有走过的路我都能包容它,能够看穿世界万物,它都是虚幻不实的。我想通了,我想明白了,我看穿了,这就叫照见五蕴皆空。犹如一个草地上是空的,你才能从几百米的地方看到几百米后的地方,一览无余;如果你今天在草地上堆满了杂物,你永远无法看到这个有色世界的真正境界。我们今天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,就被虚幻所蒙蔽,就会被杂念、杂思维所利诱。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杂物堆在草地上,我们一眼看不见几百米以外的任何事物;因为太多的杂物和杂念把我们的智慧遮住了,让我们离开思维中应该拥有的真正境界,把我们的眼睛蒙蔽了,就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,而没有想到未来应该怎么样将利益抛去,用真正的善念、善利益去利益众生。所以学佛单单去求未知、求神通,实际上就是缘木求鱼。要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、不好的性格,过去残存在自己内心……要勇于跟自己内心的这种杂念和不理智的世界观去做斗争,去改变它的本性,让自己脱胎换骨,拥有真正的佛性,那才是真正能够依靠的心悟基本佛理。开悟是心开悟,所以要心悟。刚刚就是师父跟大家讲整个修心的纲领。 接下去师父要继续跟大家讲,学佛修心,念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。大家都知道,学佛修心首先要念经,念经要念到心念停止,就是念到心中没有想念、没有想象,要念到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顿时解脱。就是念到后来,“我没有去依靠、去依赖,我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念经的心”,你连念经的意念都要念到不生。比方说很多人念经,“我要念四十九遍礼佛大忏悔文,我要忏悔我某某某的业障,我做错了什么,我在忏悔它”,你四十九遍的每一遍,都是把自己那些不好的事情想一遍,你说这个经文能干净吗?你今天说“我要念礼佛大忏悔文来消掉自己身上的业障,我就不去想这些业障,我就把礼佛大忏悔文念好”,一心念佛,这样念出来的经文干净,还是每一遍脑子里就想着“刚才做错的事情,自己很恶心”干净?这就是心念。所以念经要连自己念经的意念都不要有,“我在念经,我要消掉我的业障”——你这样的意念都不要,那你就是“回光返照”,就是菩萨的光会照到你身上,你当下就觉悟,亲证如来本性。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和所念的经合二为一了,而不是当中夹杂着那些肮脏的要忏悔的理念和事物。这就是学佛人常说的“花开见佛悟无生”:花开见佛,悟就是开悟,无生,无生法忍,没有生出任何东西。念经要念到无能念、无所念,“我没有为某一件事情念经”,这才是念佛的三昧。 师父今天跟你们讲了,你们可能以后念经会进步很大。有些人为什么念经、念礼佛大忏悔文念得满脸都是泪?他不是在念经啊,他是在想他那些烂事,他是在想他为什么会这样、为什么会那样,他解脱不了,没有悟出佛理,他哪能得到智慧三昧?所以简单的念经实际上不简单,念经就是念心。所以你念经要念到经不在心中。经不在心中,那在哪里?在你的整个的内心当中,而不是在外心。所以嘴巴念,心中也在念,所以即使念经了,心中要有经。如果嘴巴在念经,心中没有经,那不是开悟,不是花开见佛,那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。所以要用心,又要心中有经。 学佛人主张打破自己的妄想。人活在世界上都会有妄想,“我想要成什么样”“我几年之后愿意成什么样子”,每天都在想象一种虚幻的追逐名利地位,在人间红尘让你的境界会荡然无存,会下降得很快。一个追逐名利、追逐虚幻东西的人,他很快就失去了理智,他的嘴巴会乱骂乱讲,为了达到他的目的,他不惜一切手段。 虚空的世界在真如佛性面前,会被佛光照得无影无踪。佛陀很早就已经告诉我们,这整个宇宙空间都是虚幻的世界,在这个地球上更是虚幻,找不到一个真的东西。就像人一样,一辈子追求的东西,到最后都不是你的。菩萨慈悲,经常讲“在什么处”,你的心在什么处、念经要念在什么处(就是在哪里),就是告诉我们,念经,你的心要放在哪里。很多人眼睛一闭,狂念,你的心在哪里?你的嘴巴在动,一遍礼佛大忏悔文背得出来,不知道念些什么。心在哪里?因为只有心能验证亲证本源的真如佛性。没有心的念经是有口无心的。所以念经实际上要念到真实如来心,也就是说“我今天念经是用心的”,这样,你就会把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都会念出来。念完一遍经要开悟,念完一遍经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处,念完一遍经要知道自己接下来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,你的智慧德能就出来了。这就是念到后来,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,你在人间做任何事情才能妙观察智(没有智慧能观察什么?什么都看不懂,给你看了也不懂,告诉你也听不懂,所以要有妙观察智),要有菩萨常住在你的心中,你才能最后成所作智。 人间无明的熏染使我们内心生出妄心(很多人的妄心都是从内心深处生起的,想不到的事情都是从内心生出的,“这件事情最好突然之间碰到个好人来帮我就好了”,你看,都是从内心深处生出来的。比方说很多人喜欢换房子,“我这个房子这么差,最好突然之间有一个人因为家庭矛盾能够跟我换房子,多给我点面积,让我房子换得好一点,我能多占点便宜”,他这个妄心是从内心深处生出来,它是不现实的),然后你的智慧德能就变成了意识。为什么?你认为的聪明——“我最好能够跟他房子换了,他小一点,我大一点”,这样的意识变成你的意识,然后意识让你生出了无明妄想,你就觉得“这有什么,这种人也有的。你以为啊?他大房子不愿意住,觉得太空空荡荡,不舒服,他想小一点、温暖一点。你看我们家那个房子这么小,很温暖的”,他就会这么想,无明妄想生出。然后妄想让你变成妄心在动,“这种人有吗?”开始花钱登报纸,你的妄心复熏无明(复熏就是反复地熏。熏是这件事情没有的,反复在心中想“可能……可能……”其实你们知道,中六合彩就是这种反复的无明复熏,就这个道理)。 妄心的复熏无明就是告诉我们,一件事情不停地去想,在你的意识深层当中你会认为这是真的、可能的。很多人就说“我买六合彩,我买一年、两年、三年、四年……买十年,看看它中不中”,你心动了,产生了行动,你就不断地去花钱做,这就是“种其因,还其果”。因为你种了这个因,那么你的果就是失望,佛教界讲叫“因还果”。然后“果继因”,因为你没有中到,你又买了,又种这个因了,“不可能的,下一次我一定能中上”,那么果继续这个因。果继续这个因,那么你接受到的果又产生另外的因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跟他吵架,本来应该吵完了,因为上次你欠他的,这次他骂了你,大家扯平了,下次大家互相没关系了。但是你又骂他,种下了又骂他的因,你就等着他下一次再继续骂你,这叫“果继因”。然后接受到的果又产生了另外的因。接下来就是“因起果”,因,你种下了,又开始把这个果报生起了,叫“因起果”——种下的因产生的果报。 所以你不买账,跟人家再斗,这就是师父跟你们说的,很多人上法庭,赢了,三年的官司终于打赢了,开心啊,对方又上诉了,接下来再陪他三年吧,这就是因果报应。所以种下因一定会产生果报,那么果再还因。判下来了,这个果你是胜利了;对方又告你了,告你之后你也告他,然后你胜利了;对方又开始攻击你,又开始搞你……因为果报又种下了万恶之因,这就叫因因果果。所以一个人活在世界上,只要跟别人作恶,它是无穷无尽的烦恼;只要跟别人闹了,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。在你的意识中反复地熏染意识“我一定会赢的,三年都打了,我不怕,我再打三年又怎么样”,你反复地熏染你的意识,让你的意识中产生虚幻——“肯定会赢的”,这就是虚幻,妄念起了,“我怎么打不过他?我的律师现在越打越精!”——妄念引起自认为对、错的过程,自己认为“这个肯定是对的吧?我这么多年打下来了,我不能放弃,我一定要赢”,整个这种引起妄念、自认为对和错的过程,这就是你第七意识形成的功能。 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8日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3【心是本源 真如佛性】

白话佛法 102【不言寂静涅槃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kUzMNOKD1I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3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 佛法的高境界就是寂然不动(寂就是安静,然就是自然),一个人要清净才能得住,什么事情,干净了就能够住下来。举个简单例子,能够到一个地方安定下来,这个地方一定是很安静的,能清净的。人经常在冷静之后,就会变得非常有智慧;一个人在烦燥的时候就会失去智慧。一个人很烦燥,在骂人,在吵架,在想不通,那个时候智慧就离他而去了,所以冷静之后人会有智慧。人在忍辱之后,脱胎换骨。你想想看,你能够忍耐,说明你这个人已经忍人所不能忍。想一想,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,你是不是已经脱胎换骨了?所以有佛性的人能够忍耐,能够有智慧,平静、清净,心得住。 很多高僧大德修心都是“不言而善应”。就是有的事情用悟性就可以了,不一定要去说的。你去看,整天“叽叽呱呱”不停跟人家解释的人,有智慧吗?所以“不言而善应”,也就是说不管在人间发生了什么事情,都能够从善去应对,会有善的感应。举个简单例子,很多人打坐,好不容易憋了一天,到了晚上出关了,又开始满嘴胡说了,他憋不住,言多必失。中华传统文化说“言多必失”,有的话不如不说,因为说了,你会找不到自己的智慧。你安静了,寂静了,冷静了,智慧就跟在你边上,你才会找到内心本性的善良和清净。你想想看,能够清净的人,是不是能够找到清净?一切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这条智慧之路。 学佛人经常说“我今天有灵感了,是菩萨对我说的”,有些人打坐听到菩萨对他讲话,是有,但是不能沾沾自喜。你能见佛,你也能见魔,你心中魔性很多,根本不能寂静、找到本性的任何感应。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人静不下来,不能心中安定,他就找不到本性,找不到本性的人没有任何感应的。有感应的人就是有智慧。过去说什么叫聪明?耳聪目明,反应快。那么很多人沾沾自喜,魔考就来了。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考验就开始来了。别人讲你一句你不好的,你禁不起考验,上窜下跳,马上就不得了了,不能寂静,所以你就找不到你的本性,然后你身上就没有任何感应。有些人一觉得自己看到菩萨了,或者看到什么了,然后沾沾自喜,别人说他几句不好的话,马上上窜下跳,最后着魔,精神分裂症。“啊?我会这样吗?我是谁啊?”永远找不到自我,永远丢失了佛性和悟性。 所以真正得道之人是无言无声,他没有话,不要发声音的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所以有时候说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,你能够理解别人,你还要说什么话?比方说今天公司里缺了一样什么东西,人家说是他拿的,你只要看看他从来没拿过东西,你用不着讲“你拿过吗?”不讲话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你知道肯定不是他拿的,不可能的,这就是一种心理感应。有感应的人是有智慧的。所以无言无声,无行无争,就接近本空了。无行无争,不要有什么行为,不要去跟人家争,就接近自己的本空了。因为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性,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东西,你想在空气中能够找到什么实质性的物质吗?空气中没有实质性的物质,它是虚空中的各种分子结构。 涅槃清净。涅槃的人是开悟的人,开悟的人是清净的人,清净的人是不会给人家脸看的,不干净的人动不动就要给人家脸看。在这个社会上,你不能做到圆满寂静,你的心永远在悸动(所以人家说“悸动的心”),使你上窜下跳,使你不能平安,使你不能平稳地生活在这个人间,那么你就丢失了智慧,因为智慧永远跟寂静作伴,不会跟烦燥作伴,也不会跟烦恼作伴。 圆满寂静就是与世无争。你们想想看,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会不寂静吗?你搞他,他笑笑,“这是人间”;你讽刺他,想想“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境界是不一样的,大家要好好修”。你已经与世无争了,因为自己心里得到无色声香味触法,所有的一切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,无苦集灭道,你都明白了,所以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人就是在这种迷惑困惑中,丢失了自己的本性。以为自己是对的,以为自己内心有灵感了,以为自己接近本空了,实际上你的空性还是在幻灭中。 有时候无言是一种高境界的寂静。世界上很多人间的事情你去评论干吗?这种事情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夫妻吵架、夫妻打架,你说谁没有道理?你跟孩子吵架,孩子都讲出一套套的道理,这些道理你能接受吗?不能接受。他能接受吗?他也不能接受。那你说,说什么理啊?所以无言就是一种高境界。无言是什么?无言就是对社会的一种看穿看破,看穿这个世界是假的,是虚幻的,没有必要去解释。别人来诬蔑你、诽谤你,你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情,你要去解释吗?比方说你从小到大品质很好,从来没有偷过东西,突然之间人家诬蔑你,说你偷东西了,你有必要去跟他解释吗? 所以寂静是一种高境界。高僧大德修得越好,八风吹不动,如如不动的本性,他能尽显金刚菩提的得道之心。佛道和菩萨都是清净、空寂、如如不动的。一个人如果能够稳得住,这个人就是如如不动;一个人碰到事情就跳,碰到事情就闹,那么这个人最后就如芦花草浮在水上。人为什么会轻浮,人为什么会动不动就跳?因为心一动,就会有行动,因为很多事情心动了,行为就开始动了。所以很多人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动,才会造成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行动。 所以学会控制自己,要修到无思、无为,“我什么都没做过,这个事情我没想过,好事情我没想过我就做了”,寂然不动,如如不动。如果你已经不去想它就能做出善事,根本没有去想过“我要做某一件事情”、为了得到某一种目的,那你就是无为,修道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性;如果你为了修道成道,拼命地去打坐、苦修,并且想知道自己的未来,想知道自己的过去,你在找寻那些虚幻世界中曾经拥有的你,那你就在虚幻中失去了禅定的心,你得到的那种神通也是虚幻不实的,最后给你带来的只是一种幻觉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们现在想想小时候某一件事情,曾经跟人家吵架、去报告老师,或者曾经伤害过同学,这些事情是不是现在想起来就像一种幻觉一样?为了跟人家争某一个名利,去伤害别人,去诬蔑别人,寂静就离他太远。一个很稳重的孩子,他不会轻易去伤害别人;一个有修养、有教养的人,他早已远离了愚痴;一个能够不讲话的人、能够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的人,他已经拥有了悟性,所以他得到的任何感应是正确的。而一个人拼命去追求人间的任何感应,“我感觉到这个事情”“我感觉到……”整天心在乱动,意在乱想,念在欺骗自己的良心,最后不是执著就是着魔。 所以无思、无为、寂静,在佛法界就称为“感而遂通”(因为上次师父跟大家讲“感而遂通”)。在追求未来、过去、现在的人,他会失去现在,得不到未来,也会连累他自己的过去。很多人连现在在做什么都不知道,他怎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未来和理解自己的过去?所以很多人活到今天,你叫他讲讲他的过去,整个在虚幻中,不知道说什么;有的人叫他解释,叫他共修讲一讲自己的体会,讲出一大堆过去的虚荣。所以一个人不能心包太虚,就会失去智慧。心包太虚是什么?就是什么都过去了,什么都是虚幻的,人间所有走过的路都能包容它,一眼能够看穿世界万物,它都是虚幻不实的。想通了,想明白了,看穿了,这就叫照见五蕴皆空。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8日 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2【不言寂静涅槃】

白话佛法 101【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pgN03ztFo8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2人的开心、快乐、悲伤都是随着心在动,万物唯心造。你的心识在变化,你心认为“我现在很安静,我现在很安静”,你可能就安静了;你的心认为“我怎么这么烦躁?我控制不住了”,你就真的会控制不住。这就是你的心。所以你的思想和内在的分别心、观念,都会让内心起波涛。就等于一个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,他的心很平静,像大海一样;但是他逐渐长大之后,在他人生的风浪中,风风雨雨中,有了风,有了浪,这个孩子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,他的主观意识开始变化,第六意识开始成长。等到他第六意识慢慢地成长,长成后,慢慢地变成一个习惯性的思维,那么他就产生了喜怒哀乐。为什么叫习惯性思维?过去科学家做个实验,跟小孩子说“哭”,就做个脸相给他看“笑”;然后跟小孩子说“你笑啊,你现在开始笑”,然后就做个哭的样子给小孩子。这孩子就是根据你所讲的“笑”,他就哭;你说“哭”,他就笑。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东西,这是第六意识在慢慢成长。你接受了哪些后天的习惯性思维,你就产生了哪些喜怒哀乐。 所以人的第六意识其实就是一种第六感觉。我们经常说第六感觉,它是一种感情聚合的交织点。人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,又有恨,又有痴,又有贪,有时候又觉得很快乐。有的人为什么皮厚?在骗人家的时候,他心还在想“我不是也被人家骗过吗?所以我骗他是天经地义的。”所有的这一切,当你的意识——这种肮脏的和干净的意识,存在于第六意识中,你实际上要学会,在第七意识之前很快就要把自己第六意识的感觉梳理干净,要返回到自性,归到本体。佛法讲的就是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,只有找回我们自己的本性,才会拥有佛性。 师父现在正在跟你们讲思想。你们本来没有想过很多事情,因为师父讲的话引起了你们的思维。我不讲,你们不会去从这方面想吧?我一讲,你们从这方面去想了,你们就会对师父的话产生分别心。有的人就觉得师父讲的话对,有的人就讲不对,那是不是对师父的话产生了分别意识了?所以产生“讲的对”和“不对”,那就是“感而遂通”,都是由感觉开始的,人这个感觉,而使自己的思维慢慢地随着某一个感觉的概念而变化。比方说我看见了某一个人,我开始没觉得他很会吃,每一次看见他都吃得很多,那么我慢慢地思维感觉着“哎呀,这个人怎么吃得这么多”一个概念,每一次都看到“怎么吃得这么多”,那么这个“这么多”就是一个概念。那么在我的心里就会产生变化,一看见他就产生了一个概念叫“吃得多”。所以在第一个思维之后,学佛人要懂得怎么来改变呢?就是当一个思维过后,必须在第二个思维还没有开始想之前的当中,就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。 这师父跟你们要举例子了,因为讲得很深。比方说,你今天在想佛法某一个问题的时候,比方说吃素,“吃素啊,吃素是蛮好的,但是吃素的人为什么吃蔬菜啊?蔬菜它也有生命的,植物也有生命的。”好,第一个意识已经开始想过了,第一个意识是“吃素很好”;第二个意识是“吃素,那么植物也有生命的,那么我们吃植物对不对?”这是第二个意识。在第二个思维还没开始之前的当中,你必须看清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,就是要认为第二个想法是错误的,你必须知道“我们不杀生而吃素”,所以你就把第二个思维——要跟进的那个思维,完全要回归到“一元”这个基本理论中,也就是回归到第一刚刚你认识到的“吃素是好的”这个理论中,而不应该产生第二个虚拟的设想,那么用第三个正确的思维来取代第二个思维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吵架,第一句骂出去之后,他知道这句话骂错了,他后面一定是比较软的那种话出来了,不会跟人家继续吵了。听到大家说你不好,当你第一个想法是“我怎么不好了?他们又在胡说了”,当你第二个思维想去跟他们评理、争论的时候,在这个想法还没出来之前,要有马上感到“我要想通,我要取消第二个思维”,你马上就会想“谁都会被别人讲”,而用这个归还到本体的正能量的思维来打消第二个思维,实际上就是“寂然不动”,就是回到第一个思维中。不要让第二个思维来扰乱第一个思维,这叫寂然不动。也就是说一个人冷静了,就算一句话讲错了,第二句千万不要再去弥补了,越弥补越糟糕,叫做“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”。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,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,找到佛性,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。也就是什么?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,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。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“止观”,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;叫你“止语”,不要再去讲了。这就是参禅,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。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,当意念一起来的时候,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,又要有寂静的功德。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、争吵,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,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,去纠正它,从而形成忍辱之心。佛法讲来讲去,讲到后来就是做人,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,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?还会跟人家闹吗?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、内修、禅定,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,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。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。 今天要跟大家讲一个佛陀的故事。我们知道今世的苦果源于前世的恶业,今世的善业可感后世的善果。就是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要知未来果,今生作者是。 有一次,佛陀正在精舍中,他对诸位比丘弟子宣讲真理的时候,从门外走进一位被外道差遣而来破坏佛陀的少女。这个少女走进来,直接就走到了佛陀座前,一手指着自己的腹部,一手指着佛陀道:“沙门,你害得我好苦啊!你既与我私通,现在我有孕在身,你却不顾我的一切。我到处去找寻却找不着你,原来你躲在这里逍遥安乐。为什么你家事不管,却来说这些无用的废话?现在你总算给我找着了,你怎么样安置我啊?” 静坐在那里听闻佛法的所有大众,一听少女所说的话,不觉大惊。大家都心中奇怪,低头默然,没一个人讲话。当时有神通的目犍连尊者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中施展神通,变化出一只老鼠,跑入了少女的衣服里,把那扎在腹中的绳索咬断。于是,藏在里面的一只脸盆从这位少女的肚子这里掉了下来。这时候,在座的弟子们见状都喜笑颜开,惊疑顿失,并且唾骂少女,说道:“你这个罪人,妄兴诽谤,诬赖无上正觉的人天导师!土地无知,才会容载你这个恶物啊!”“是啊!是啊!”大家都在这么讲。 话声刚落,地突然之间裂开了,猛烈的火焰涌了出来,那少女就堕落了大泥犁中。阿阇世王目睹此情,心惊毛竖,请示佛陀说:“佛陀,这个女子现在在哪里?” 佛陀告诉他:“大王!她现在所堕落的地方,名叫阿鼻泥犁大地狱。” 阿阇世王又问道:“佛陀!我不明白,这女子身不犯杀盗,只口造妄语之罪,怎么会堕入阿鼻地狱呢?” 佛陀开示道:“大王!我所说的法中有上中下三种,其实就是身口意。” “佛陀!请问您,哪种为重,哪种为中,哪种为下?” 佛陀说:“意行最重,口行处中,身行在下。这个女子所造的罪孽就是属于口业。” 舍利弗插口就请问佛陀道:“佛陀,为什么这个女子要来诽谤佛陀呢?”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:“在往昔劫中,最胜如来住世的时期,有凡、圣两位法师。那圣师名无胜,因修行精进,证得六神通,所以一切修行者都对他恭敬有加;另一位凡师,一般的普通法师,名叫常观,在修行的功夫上距离无胜法师相差甚远,并且他世俗的习气很重,常闹脾气,因此别人对他都不很重视。那时候,当地有一位财富震动王城的长者(就是一个城中非常有钱的长者),家中有一位很出名的贤妇(就是非常德贤的妇人)名叫善幻女,德貌俱备。善幻女对修行者都是尊敬供养,尤其对无胜法师更是特别恭敬,每日的供养都常选最可口的食物。这是因为无胜法师修行功夫上的精进,从而得到应有的福报。一般人的眼光常是有色的,有分别心的,不平等的,善幻女对修行者虽然恭敬供养,但她对修行者的看法还是有分别心,不能平等对待。因此对那修行较差的常观法师,这位善幻女就不显得那么虔诚(因为她对法师有不同的分别心)。虽然她也是相等地供养,但在行动举止上就有照顾不周的缺点,时常现出不恭敬之处。这在未证果之前对世间虚幻不实还有执著心的常观法师看来,当然会为自己抱不平。于是流言就自然走了出来,这位常观法师经常逢人就有些造谣地说善幻女与无胜法师有私,同样的供养品,暗地里却有分别。” 佛陀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,又对舍利弗说道:“你知道那常观法师是谁吗?” “不知道,世尊。” “曾经有一世就是我的前身。现在虽然成就佛陀,但是余殃未尽,所以还得再受脸盆假腹的诽谤。”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业报非常可怕,所以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注重口业的修行。 一个人要想成佛,就要锻炼自己的金刚不坏之身,这个身实际上就是心。要“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”,也就是说学道之人,要把自己心中的污垢去除,不要去染著,就是“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”,也就是说,只要把心里的污垢染著去除,行为就会变得非常干净。所以没学佛之前,人经常发怒;学佛之后,我们明理了,就不会发怒,因为人在不明理的时候才会发“无明火”。但凡发怒,都是一种违背佛法精髓的体现。所以真正的学佛人不会发脾气,真正的学佛人不会太肯定自我的看法,这就是要去除执著,这样的人一生才少后悔。 谢谢大家。好,我们下次节目再见。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4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1【除心垢染 行即清净】

白话佛法 100【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kkXLUnxxBo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1在修心中最重要的,要修纲领。修心忙了半天,到底什么是修心的纲领呢?就是要如如不动。中国传统上曾经讲过“感而遂通,寂然不动”,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懂得:今天对什么事情,首先要有感觉,要用心去做,只要去慢慢地感觉,慢慢地去做,你的思维会慢慢地认真,会变化,会想通;寂然不动,就是静默之后你的心会如如不动。所以一个人能够安静,他就不动;一个人心动了,他会有行动。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“心物一元”的基本理论。 什么是“心物一元”?就是心理和物体其实是合二为一的,都是从心来的,这是基本的理论。其实这就讲到了生命的自性和本性,它是寂然不变的,是如如不动的。也就是告诉我们,人的本性内在都是如如不动的,我们应稳住,不应该吵架。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吵架,如如不动的人不会动不动就跟人家耍性子、跟人家翻脸。所以要懂得,本性是永远不会变的。只有当你静下来的时候,才能感受到本性的存在;你在烦恼的时候,找不到你的本性;你在欲望膨胀的时候,丢失了本性和佛性。所以只有寂静才能不动。 如如不动,感而遂通。师父举个例子,我们把眼睛、注意力放在某一个物体上,这个物体我们就会看得非常明白,看得非常清楚。耳朵也是感而遂通,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用心,你想听谁就能听到谁说话,你的眼睛想看谁,你就能看到谁。举个简单例子,过去我们要看一个人很不容易,现在容易吗?现在你想看谁,只要上网,什么都看得到;你想念谁了,只要打开Internet(互联网),马上就能够看见。这个不就是感而遂通吗?我们耳朵能够想听谁的话就听谁的话。“我今天不想听你讲话,很讨厌,我不听。我想听师父讲课,我就听师父讲课”,你就能锁定听谁的声音。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,当我们用内心关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,只要用心和诚意达到一定的程度,就会有一种感知的能力。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心诚,则灵。我们今天跪在菩萨面前,只要诚心诚意,就能够有感知菩萨知道我们在求他的那种能力,我们就能懂得感而遂通。大家明白师父讲的意思吗?就是当你对某件事情感觉到了,你自己的精神和精力全部参与、注意力全部用在对某一件事物判断的时候,自己的敏感性就来了。举个例子,你对他从来没有防备的时候,你没有敏感力的。今天别人告诉你“你今天当心,他会在很多人面前讲你的,所以你今天千万不要得罪他。你讲话稍微有一句话得罪他,他就当着人家面马上骂你。”这时你到party(聚会)上就会特别当心,怕惹怒他,所以讲话都不敢跟他讲。你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来了?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,一个人只有寂静才能发现宝贝,一个人只有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,你才能求得菩萨对你的慈悲关怀,你能感受到。 师父在法会上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,说有一个父亲在上班之前,上班已经来不及了,他为了找手表,找来找去找不到,在发脾气,在乱摔东西。儿子被他吓得坐在边上声音都没有。最后孩子说:“爸爸,手表在这里。”爸爸这个地方刚刚找过的,觉得奇怪,一件衣服压着,这孩子怎么知道的呢?爸爸说:“孩子,你是怎么知道手表在这里的?”孩子说:“爸爸,我一直没有讲话,我很安静地坐在这里,所以我才听到秒针走动的声音。”这就是告诉我们,一个人静能生慧,安静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的活动。你的内心在想什么,有时候你根本控制不住;只有安静下来,才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。有时候安静下来,觉得“我怎么会这么想的?我怎么这么乱想?我怎么把人家想成这样?”自己都会惭愧,因为智慧来了。所以验证佛法,只有靠寂静,只有靠如如不动,你才能感受到佛法的存在。安静的人能看到佛,安静的人能感受到佛在他的心里,能感受到本性中的智慧。为什么静能生慧——寂静能生出智慧?为什么要寂灭呢?实际上寂灭就是涅槃,彻悟真理。然后在传统的佛法中寂然不动,如如不动,就是涅槃,就是一种智慧,就是境界的提升,是一个道理。 师父再跟大家讲,寂灭了(这个人如果寂灭了,没了;所喜欢的房子如果没有了,寂灭了),当然心就如如不动。比方说你本来牵挂这个房子,最后房子没了,被家里人卖掉了,那你也就放下这颗心了;你很牵挂这个人,人家最后告诉你,这个同学你牵挂他一辈子了,这个同学已经走了,你是不是如如不动,放下了?你就寂然不动了,他寂灭了。佛教就是告诉我们,人到最后都会寂灭的,都会没有的,你为什么现在要罣碍呢?你的钱会用完,你的房子终有一天不是你的,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,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寂灭,那你为什么要罣在你的心中呢?所以佛教讲到后来,它的智慧之谛就是在于“我本来就应该寂灭的,我不应该动这个心,因为我本来的心就应该如如不动,不管他是房子还是人,对我来讲要如如不动”,就犹如本初的觉醒。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件事、物和人,我们来唤起自己那种欲望的心,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。师父举个简单例子,当你刚刚五岁懂点事情的时候,有个人告诉你说:“你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,你现在还要什么?”可能这孩子就想:“是啊,我什么都没有的。”等到他一辈子拥有了房子、汽车、妻子、孩子……一切的时候,他就放不下了。 所以要懂得寂灭的道理,也就是说归元——归到零。所以为什么叫“元旦”?是一个重新开始,元——归元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你只要有这颗寂静的心,你实际上看见这世界上人物、事物没有一样在变化,还是如如不动的。举个简单例子,今天结过婚的男士,你只要今天坐在下面听课了,你说你太太在家里,你没有罣碍;那么想象一下,你如果在二十年前、三十年前一个人的时候,没有这个家的时候,你今天坐在这里是不是一个人?是不是跟三十年前是一样的?你没有动,没有变化。那么再往前想,你生出来的时候是一个人,死的时候也没有人陪你一起走,是不是一对一?是不是从原始到终结都是一?所以叫归元。 所以师父跟大家讲了这些,你把寂静的心从小带出来,最后走了,你的心归于寂静,还是那颗心。这就像有一首歌曲里讲的“我还是原来的我”,你没有什么损失,等你走的时候,一个人走的时候,你损失什么了?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早上太阳升起,晚上太阳落山。我们人也是这样,因为寂灭不是一个定死的东西,它灭了还会再有,有了还会再灭。佛陀在唯识论中就是告诉我们,人的心是变化的,今天拥有的会变化。所以你要用自己如如不动的心去识别它、去理解它,知道它是如如不动的,到了最后还是归元,这样你的心就不会有贪心,不会有恨心,不会有愚痴心,你就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了。 可能你们没有这种感觉,师父给你们解释一下。两个人打官司打了五年,每一次想到这官司就难受,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难事。怎么办呢?没有超越时空感。“再打下去也不一定能打赢,算了,跟他讲吧。大家这个事情解决就算了,不要再打官司了。”这个时候对方同意了,大家都疲惫了,一下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,是不是感觉时空缩短了?所以有时候夫妻两个人打官司,法庭上不见,都派律师,一直不见,不跟你谈,不跟你见面,觉得两个人隔得很远,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;然而,当一旦想通了,不能再这么下去了,打个电话,“哎,我们出来谈一下好吧?”他也想谈,两个人把事情讲讲清楚,是不是缩短了时空?是不是马上就两个人在一起了?所以拥有了感应,超越了时空。 这就是佛教界说,你在外缘和内缘的一感觉、一动——一个感,才会有一个觉悟;没有一个感悟,哪来一个觉悟?对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产生了一种感,就是感觉,才会有觉悟。所以,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佛经经常叫我们返归于体——本体。我们的思维、想象都离开本体了。我们的本体是我们的佛性。人有时候吵架的时候不像一个人,人在痛苦的时候也不像一个人,因为他离开了本性,本性是他的佛性。佛陀说“众生皆具佛性”,现在没有佛性了,所以才会打架,像动物一样地打,像动物一样地骂,离开了我们原始的本性。 所以任何人做什么事情,实际上都要懂得:“我今天做这件事情,到了最后会回归到我自己的本体当中。”就是今天骂别人,最后人家会骂你,还是回到你身上;你今天打别人,人家会找人打你;你今天搞别人,别人一定会搞你;你今天在别人面前讲别人不好,别人也会在他的面前讲你不好。这就回到你的本性,回到你的本身、本体。你们想想看,人一生是不是这样?搞,搞到最后呢?什么都没有,失去。一个人从幼儿时代出生,经过了一生,最后进入老年时代,还是一个人。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,最后孤零零地一个人离开,你们告诉我是不是就是回归本体,回归你的本性,寂静消失。到了老年,安安静静躺在床上,无声无息地这个人就消失了;那么再投胎,再从他小时候开始,这个灵魂没有改变,他的心在寂静,然后再慢慢地再重始——重新开始。而改变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体。实际上很多人说“我改变了”,改变就是你的空性在改变,你的本体没有改变,如如不动。所以很多人说:“哎呀,我怎么不认识自己了?”对了,因为你的外尘太多了,你的业障太重了,所以你改变不了自己,把自己的本性都改变了,不像原来的人了。只要把你外尘改变,毛病改变,那么你还是如如不动的本性在。 灵魂的感觉,在人的身体上永远起着作用,所以一个人只要有灵魂,他就会有感觉。人家说你的魂不在了,你这个人没感觉了。“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啊?”“哎呀,真的,我忘记了。”你丢失了。佛教比喻我们的本性像海水,被外面境界的风一吹,我们的本性就起波浪了,这就是“感而遂通”。因为你感受到外面环境的变化,使你慢慢才感受到:第一,你心灵本性的存在;第二,你会随波逐澜。但是本性你还是看得到。如果没有风,就不会有浪,那么当你寂静如初的时候,心又回到平静的海洋。所以菩萨就是叫我们如如不动,为什么要起风,为什么有浪?就是你的心在动。我们人的思维情绪一样,如果我们人本来没有多想,但是环境影响了,我们就会想得很多。举个简单例子,本来你跟这个人关系一直很好,只要有一个人告诉你他在外面讲过你不好,你的心就开始起波浪了,你就不能跟他很好地用语言、思维和行为来感化他,来帮助他。这就是你的心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而在动了,你就会产生很多负能量的东西。同样,你听到别人说这个同事对你好得不得了,偷偷地为你在祈祷,为你在干吗,你就会心中产生正能量,这也是一种波浪。但是人间的一切波浪最后都趋于平静,像宁静的大海一样。人的思维情绪安静下来之后,他的思绪会平静。这个人在吵架的时候,他是不理智的;等到他不吵架的时候,他平静了,然后他的喜怒哀乐就会寂然不动。 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4日 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100【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】

白话佛法 099【谈见分与相分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1f05l8iJ8M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100好,今天继续跟大家讲《白话佛法》。 记得师父上次跟法师开示,讲到了佛教的心理学。在两千五百年之前,实际上佛教的哲理观和心理观已经早就形成了。从无始以来,众生因为有无明业力的熏习,慢慢地自己很多的无明业力产生,那么就产生了一元是“能”、二元是“所”这个二元对立的迷惑。能,就是我能感受、我能做;所,就是我今天所感受的境界和环境。实际上这个二元对立的迷惑,很多学佛人都是为了要消除这一迷惑,他们用“能”感受的内心(今天我能去感受某一件事情,用自己“我能做这个事情”的心)和所感受的境(就是我能感受到这个环境的变化和我能感受到心的变化),这两个对立之间产生的两者皆空的禅修道,要两者皆空。也就说你的心做某一件事情也要空,你对外境也要感受到空。师父会跟大家做进一步的分析。 大乘佛法有两个思想宗派:一个是唯识,一个是中观。唯识就是唯识宗的见解,对世界上所有的事情,他们认为是意识主控,这实际上就符合了佛教大乘佛法的第一个见解。佛陀曾经开示告诉我们“万法皆唯识所变”,因为你的意识变化了,你的心才会变化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今天认为“我买的这个东西很划得来”,然后你的心就变化了,就觉得很开心;你觉得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东西,划不来,那你的心就产生另外一种变化。实际上人对主观意识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,总是认为自己的意识主宰自己所有的心态变化。有一个人吃亏了,比方说今天损失钱了,有的人就懊悔一辈子:“哎呀,我在几岁的时候曾经掉了多少多少万钱”,那有的人就说:“哎呀,花钱消灾啊。”他的意识转变,那么他的生命、整个的人的概念都会转变。所以佛陀说万法皆唯识所变,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态发生变化。 所以三界皆为唯心所现。也就是说,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,不管在哪个界,你现在的心、未来的心和过去的心,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心识在转变。这就是师父上次跟大家讲的“三界唯心所现”,就是讲境界的提高也是靠你的意识来转变。今天万法——不管什么法,在人间的一切都是你的意识转变,而让你的心态在改变。你认为开心了——实际上这件事情很苦,其实你就开心了;你今天认为倒霉了——其实这件事情大家都很羡慕你,你觉得不开心,实际上承受的就是一种不开心。有的人很不喜欢做领导,觉得很烦,做一个群众没有什么烦恼,一旦他被选上去了,做了模范、劳动模范,他就觉得很烦,他的意识变化,所以他天天就板着个脸,过去他笑嘻嘻的。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意识。 我今天再着重继续跟大家做一些唯识论的开示,也就是告诉大家,三界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环境所创造,它不是一个无缘无分的这种无缘体来形成的,实际上它也是由众生内涵内心所现,因为是本性的业力。为什么经常说这个人善有善业,恶有恶业?这个业力并不代表完全都是恶、完全都是善,就是你的心所产生的外环境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这个心是一面镜子,你今天照见了善,心中就有善,照见了恶,心中就有恶念。那么这就是告诉大家,心会变,心会造作你的业。所以三界不管在你的心中显化出什么,都是你自己造成的。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,痛苦也是你造成的,幸福也是你自己的业造成的。很多人痛苦来了怪别人,自己做错事情怪别人,幸福来了都说自己做得对。实际上对和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。因为有些对的在过去就不对,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,这就是对了;有些错的,在过去年代是属于对的,现在年代就属于错的。很多事情就是这样,它是唯心识所变。比方说我现在告诉你这件事情可以做,你心识说“好啊,我在做这件事情”;过一会儿我又说这件事情不能做,你的本性在转变,那么你唯心所造出来,你就觉得“这是错的,我不能去做”。明明过去可以做,现在不能做了,这是你的意识在转变。 所以三界显示着都是本体所产生的业,所产生的业又称为自相——自己的本相。我们以自身以外共通的显现(就是如果你今天内心有概念,内心以外的环境所显现),那么就叫共相。师父上次跟大家讲二元对立,这个二元就是“能”和“所”。上次我跟大家讲到环境的变化,那是客观存在的,心理的变化是主观的能动性。环境是客观存在的,这就叫相分;如果你的心是主观能动性,那么你是理解它的,叫见分。比方说,“哎呀,今天怎么下雨了?”很多人都以为下雨不好;因为这个地方干旱,好久没下雨了,对另外的人,心所现就是“下雨是好事情,甘露来了”。那么心是主观者。你今天认为下雨是好的,那就是甘露;你今天的心认为下雨不好,那是见分,因为你自己可以看见你的见解、你的所见所为。唯识论厉害就是厉害在,把人的心识分成了很多种:你眼睛看见的、耳朵听到的、鼻子识别、舌头识别、身体识别、意识识别,还有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实际上这些都会成为一种个体的识别,也可以成为一种整体的识别,它就是相分和见分。 统一的角度来讲,不管是见分还是相分,它都是一体的,都是一心。有时候是外心起作用,有时候是内心起作用。外心是起作用变化的条件,而内心是起作用变化的根据。举个简单例子,两个朋友因为某些事情经常争吵,那么到底要不要好下去?外相就是告诉大家“吵架,吵架”;内相就是,“哎呀,没有原则性的问题,只是一些观点不同”,最后内心不会起根本的变化,也就是说两个朋友可以交下去。外面的条件再吵再闹,自己认为这个没关系,“我们还是好朋友”,这就是内相。 所以见和相,实际上就是心在做,是心为一体。你的外心看到某一件事情的颜色、形状,或者观点,或者大小,或者眼睛看到这件事情很糟糕,耳朵听别人说“哎呀,这多难为情,大家都在讲我”,这是视觉部分,只是你的见分和相分的一部分。真正改变你的,还是自己内心的主观部分,认为这件事情重要了就是重要了。所以别人跟你讲再多的恶言恶语,说这个事情怎么样,你心不引起重视,这件事情不会重视。就像很多过去车间里的人去跟厂长说:“厂长,车间漏水很严重。”厂长不重视,这个事情不会重视。厂长说:“哎呀,这怎么可以?”那马上这件事情重视。实际上就是一心,见分和相分都是属于一体的。所以就像做梦一样,在做梦还没醒过来之前,我们人会本能地以为我们见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,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相互独立存在的。心理学讲,今天做了一个好梦,到某个地方去了,很开心,那么你以为在梦中,就是你认为这是存在的东西;实际上当你梦一醒过来之后,梦中所见到的开心的事情和所见到的境界全部都去除了,没了。那么这个梦和你没醒之前,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你想想看,如果梦没有延续下去的话,那你就醒过来了;如果这个梦能够延续下去,让你一直很开心,那你就在这个环境中非常开心,也是你自己的“见分”。因为你的见解让你开心了,认为这是真的,就开心了。 相只是一种显相,让你理解、让你知道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看见这个人一直盯着你看,你觉得他很喜欢你,你只要有这个相分,用你自己的见分去理解它,“我见解他是喜欢我”,你就会产生一种法喜,这就是辩证,就是一种心理学。我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,说一个男的脸上有很多麻皮,皮肤长了很多麻皮,不知道找了多少女朋友,人家都不要他。结果有一天,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个幼儿园的老师,这个老师跟他见了面之后,那个男的就跟她说:“你明天还能再出来我们见面吗?”那个老师说:“好啊。明天晚上好吧?不要太晚,天黑之前吧?5点钟。我们还在老地方见面。”那个男的欣喜若狂。实际上心理学上讲,他的心意得到了满足,他看见了这个相,就是耳朵听见了人家要约他,眼睛看见了“她看见我满意,明天晚上再见面”,这个相分跟他的见分,就是“我认为她还会要我”。等到第二天,天还没黑,老师带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过来了,那个男的一看她:“哎,你把这么多小朋友带过来干吗?我们谈恋爱……”那个老师不理他,就冲着小朋友说:“小朋友们,大家把头抬起来看看这位叔叔。”看了之后,说:“你们如果现在不肯打预防针,以后大起来,就跟这个叔叔脸上长麻皮一样。”他这个相是他的误解的相,没有理解的相;分就是他内心的分别意识产生了错觉。这就是心理学,他是直观意识,没有曲折——曲观意识。 所以师父告诉大家,佛陀告诉我们,外相可以影响你的内心,也就是你的心在动,你看见的也是在你的心中动,你没看见的也是在你的心中在运作。佛陀就是告诉我们:心生则境生,只要心生出来了,境界就生出来;心灭则境灭,你今天想这件事情没有了,它就没有了。你今天烦恼生出了,你就有了,境生则心生,你看到这个环境,你的心产生了一些想法了,那么你的心就生出来了;那么境灭了则心灭。举个简单例子,晚上在很远的地方,突然——你们听不到声音的——很远的地方有一辆车开过来,在农村的时候很暗,根本没有灯的,你看看很远很远的地方,这个汽车只有一盏灯,因为那个灯坏掉了,你看见一盏灯很远,忽忽悠悠的,而且因为汽车开的时候还有很多树,所以这个灯一会儿亮、一会儿不亮,你可能会心里产生“哎呀,是不是见到什么灵性了?”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汽车一盏灯,经过很多树木,它是一闪一闪的。这就是你的心在生。等到它开到你面前,“哦哟,一个灯的汽车”,境没了,心也灭掉了。你今天对这个人的恨也是这样:你恨他,等到他跑过来跟你说“这件事情不是我讲的,是别人讲的,你不要误解我”,你这个境就灭掉了。 所以人的心,佛说“心即是境,境即是心”:环境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环境。所以当我们去注意这个世界上某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的心可能还在。我们的眼睛看到了,我们的心就会动;我们的耳朵听到了,我们的心又会动。所以叫“无见就会无感觉”。所以不要去看到,心无罣碍,不要去听别人讲,你就有虚空的感觉,心中有虚空。而虚空的感觉,时间长了,在你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环境,那就叫空境。空境虽然不像红尘中的色境——今天看见这么多party(聚会),这么多人,这么多商铺、霓虹灯,很开心,但是空境就是心中的一种高尚的境界。因为经常心空的人他不会有烦恼,而在红尘当中滚滚的人,他的烦恼不离身。所以我们情愿要修心修到空境,那种境界才是日后超脱六道的根源。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4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099【谈见分与相分】

白话佛法 098【因缘所生 佛说即空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gdEVLD-KOk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99释迦牟尼佛因为了解宇宙生命中人和事物都是无主宰的,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活下去,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着世界,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不变化的,所以没有办法控制它。用现代话讲就是“我没有办法控制这个人,我也没有办法去控制这件事物”,因为它是非自然的。万物皆因“因缘所生法”(都是因为缘分,都是因为今天去做了这个事情,产生了这个缘,而这个缘又让你产生了另外一个缘,叫续缘,所以人在缘中生、缘中灭,这个就是无常观),所以“我说皆是空”,空是宇宙的本体。你们想想看,你们心里不舒服的时候,看见某一件东西被人家买走了,或者某一件事情失去了,这时你往天空看一下,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,会觉得宇宙一切都是空相。这世界有什么面子,有什么放不下的?抬头看看宇宙空间,多么地浩瀚,多么地伟岸,所以想一想,心中多么地渺小。其实人的烦恼,只是因缘在你的内心起着一些波澜,在因缘控制的过程中,只是对本体的一些作用而已,就是人的本性,“你会刺激到我,让我产生五欲六尘”,就是一个过程。所以佛法界才把它称之为缘起性空。 缘分开始了,你要了解它的本性到最后一定是无常的,是空的,所以性空才能缘起。就像我们去帮助一个人,我们跟这个人一定有缘分。你们去度一个众生,你们一定跟这个众生有缘分。“因为我要学佛,因为我是学佛人,我学大乘佛法,我必须去救度众生”,所以你就会用你的智慧、时间、能力去帮助他,去让他的思维了解佛法真实的意义。你有时候会用财物布施给他,然后你会去说法,去让他解脱,这种产生的因缘就是“因缘所生法”。一个不认识的人,最后会成为你的好朋友;一个你度过的人,他会视你为佛。这就是因缘所生的一个法。然而所生之后就是缘起性空,因为他慢慢地成熟,他慢慢地懂得很多,他慢慢地越学越精,因为你帮助过他,你做完了这件事情,缘起过了,到了最后他能够悟出这个道理,你做完了,缘也就空了,不可能一辈子这么扶着他走的。就像我们现在会开车的人,谁还会想到曾经帮助你的教练车的师傅?没有啊。缘分就是教会你了,结束了。人跟人的缘起了,到了最后,你要了解本性是空的。很多学佛人不能理解这些。“我说即是空”,也就是说菩萨说了、佛说了,连说话说过了都是空的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佛说“我说法说了这么多年,我没说过什么”,你说说过吗?说过的。说过了呢?在哪里啊?没有了。我帮过你吗?帮过了。帮过之后呢?又没有了。这就是缘起性空。 今天跟大家缘起性空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。人的意念非常重要,如果你一念虔诚,因小果大。所以很多人不要以为,一个念头帮助别人是很小的一个因,果报大得不得了啊。 这个故事就是有一回,佛陀来到了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(因为印度有很多城,这个城里的国王、国民基本上都是婆罗门教的),城主听说佛的摄受力很大(就是很有影响力),他觉得受佛教化的人特别多,内心十分恐慌,害怕婆罗门的教理会因而站不住脚(每个教派的教理都不一样)。他为了防止这个情况到他们城里来,预先发布了一个命令:“凡是去供养佛、接受佛法的人,重罚五百银两。”大家见了法令之后,都舍不得五百银两(很多啊,五百银两),所以当佛与弟子们一入城之后,家家户户都赶紧关上门。于是连续三天,僧众们皆空钵而回(就是没有人供养)。 到了第四天,有一位婆罗门长者的一个老佣人,她从屋内端出一些已经馊掉的东西准备倒掉,一眼看到佛陀威仪庄严的形象,油然生起恭敬之心。她很想供养佛陀,但是她一看手上拥有的东西既粗糙又已经有些馊了,变坏了,她怎么能够来供养这么尊贵的佛呢?她在想:这如何是好? 正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,佛陀微笑放光(佛陀的微笑,眼睛里会放出那种佛光),欢喜地用钵盛过老妇人手上的馊食(馊掉的食物),并转头告诉阿难:“阿难,这位老妇人一心虔诚,因为她虔诚供佛的功德,往后得十五劫生天堂享受快乐,十五劫后下生人间,具出家修行之因缘。”佛陀会讲因缘的。 这位老妇人的主人正好听见,从屋内马上走出来,他觉得:“哎呀,佛陀讲的这些真是不可思议!”不知道的,有几个人能知道十五劫之后在天上,十五劫之后又到人间来,最后还成全她的出家? 佛就问这位婆罗门长者:“这位长者,你可曾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?”(佛陀很可爱,就问他:“你还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吗?你刚刚听了这个事情,就觉得不可思议了。”) 长者回答:“有啊,一次我们有五百乘马车结伴出游,由于天气闷热,便找了一棵大树遮荫,这棵大树大到可以容纳五百乘车马而有余荫(这棵树大得五百乘这种马车全部在这棵树下面,还有多余的地方可以遮阳)。树木之大真是不可思议啊!佛陀!”这个人告诉他。 佛陀赶紧就问:“那你知道这棵大树的种子有多大吗?” 长者说:“如芥菜子那么小。” 佛说:“这就对了,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。” 老妇人果报同于此理。我们学佛人施佛的因虽小,虔诚的清净的信心却很大,所以会得到这么大的果报。你看我们到观音堂,我们磕一个头,好像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情,但是你知道可以庇荫你的家庭,庇荫你自己,庇荫你自己认为应该受到庇荫的所有人。你磕几个头跟菩萨虔诚地去求,菩萨都会满足你的心愿,这么小的一个因;今天你点了油灯了,你的眼睛可能就免除一刀或者白内障;你今天虔诚磕头了,你的家里就可以躲过很多的劫难。这就是因小果大。 长者听佛陀讲了,认为很有道理,佛所说的话没有半句虚言。他又看见佛身相放光,庄严无比,就赶紧呼叫邻里:“哎呀!天人导师,佛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,他所说的教法可以引导我们脱离烦恼,大家赶快来吧!”因为这位长者(就是年纪很大的,一般说城里一个很有威望的人)他一叫,所有的人都纷纷走出屋外,他们同时被佛的光明庄严所摄受(就是当一个人,你们看见他很庄严的时候,你们很尊敬他),佛马上坐下来为他们演讲佛法。 在场的人听得都法喜充满,他们纷纷去缴纳罚款。(所以过去为什么一听到佛法,就能证得很多的果位?过去的人真的诚实啊,好啊。过去哪要律师?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。现在的人就是律师签了字,他都会赖,不诚实。)你看那些人纷纷去缴纳罚款,为了供养佛,听佛的教义。婆罗门城主(就是他们城最大的)感到十分奇怪:“哎,钱是人人都爱的,大家为什么愿意损失这么多钱,来交罚款去供养呢?这其中一定有大因缘。”他自己都没有听过。这时候城主也因此受到感动,恭请佛到皇宫去说法,所以整个城池的人全部受到佛陀的教化。 佛因为老妇的虔诚,佛陀布施出含笑放光(佛陀的笑能够让众生摄受,感到那种慈悲),由于放光的因缘,消除了大家的疑惑(有些人讲话,别人就相信他,因为他眼睛里散发出的光,那是诚实,那是不欺骗。佛陀就是用他的眼光、笑来解除大家对佛陀佛法的那种疑惑),这就是以方便法应机设教(我们到庙里看佛陀的相,很庄严,从来没有一张相是佛陀在笑的。你看佛陀为了救度众生,他就笑)。接着,佛陀就进一步普施法雨,教导众生解脱之道,这就是破惑除疑,从体起用。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要救人,就要看到别人真实内心的善根,不要去看到他七识田中、八识田中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一些意想,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。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和正确的判断,通常你去猜测别人的想法,一定会错误的。佛要我们懂得拥有慈悲的爱,自己不执著去化解别人内心的执著。正因分离是必然的,我们经常讲正,那是很重要的,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面。我们到今天不好好学佛,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,每天在哭泣中、在追求中、在欲望中,得到的是失去和绝望,所以学佛人不要浪费生命在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上。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做,一个人硬要让自己变得美好,那只是外表的香。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,有德自然香。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,好好地修心,实实在在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,走向我们佛伟大的真诚。谢谢大家。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1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098【因缘所生 佛说即空】

白话佛法 097【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】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FG0rjeW_D8&list=PLE1VygjqwQCyBIulmkfxB5poRi6dqH87t&index=98很多高僧大德看到很多人,整天笑嘻嘻,因为他们知道人就是自作自受的来去。因为自己作孽自己受,自己想出来很多方法来让自己痛苦,一想到就会难受,都是自己造因。所以自受因果自存在,因果是自己背、自己受。那么慢慢地佛法里就产生了“生灭自由”。想通了,心就自由了;想不通这件事情,心就烦恼了。举个简单例子,身体不好的时候,你想不通:“为什么别人都不生病,而我要生病?”当你想通了:“他们生病的时候我没看到,他们生病的时候比我还痛苦,只是我没感觉。”这时候你想通了,自己就舒服了。首先医治你的病体、心病;然后慢慢地,你灭度了烦恼,你的病就会离开你。如果你把烦恼揪在心中,不能放下,执著地想“别人没生病,就我生病这么多”,你会越想越痛苦,这个病就离你越来越近,你就不能把这个病因和疾病泯灭掉,你就活在病因中。 佛法告诉你们,当你灭度了这个想法之后,开心了;但是转一圈,一个小时、两小时之后,可能这种想法又开始自生;自生的想法出来之后,又要靠自己内心的智慧自己来把它灭除,叫自生自灭。心的生出就如来者,就像来了。烦恼来了,怎么办?无所从来,无所从去,自性本空。就是告诉我们:佛性,无所从来,不知道从哪里来的;无所从去,佛性我们本来就拥有,不是去找来的,它本来在本性中有了。很多人修心,到处去学,把你的良心修修好,你就拥有了佛的本性。你对照一下佛所说的佛言佛语,是不是内心良心真实的写照? 我们拥有佛性,我们就拥有了人性,就拥有了智慧,那么就拥有了本性。其实本性在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失去过,也从来没有拥有过,因为它本来就有的。就像一个人生出来,鼻子、耳朵、眼睛本来就长在那里。比方说从来没看到自己鼻子的存在,当两个手把自己的鼻孔捏起来的时候,这时候就感觉到鼻子的重要了,因为不能喘气了。实际上,鼻子本来就拥有,没有因为不重视而失去过,也不是因为重视它,它鼻子才在脸上存在。就像我们内心的佛性一样,从来没有失去过,也从来没有拥有过,因为在自性中,它是空性,所以佛法才把这些称为缘起性空。 《心经》告诉我们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其实在空生空灭中,生出来也是由空变成色,由色又变成了空,也就是虽然有空,实质无空。什么意思?比方说,你脑子里今天知道要听师父讲课了,“我脑子里现在不能动杂念,我要空空空”。你空了吗?空了,你听师父演讲的时候,当然跟着师父的语言在走,你心中是空了吗?空了。但是实质上,你心是有个条件的,你不是“完空”——没有完全空,因为你在进来之前还想着“我要好好地听,我要多学一点,听完了我要做笔记,我要在生活中去践行佛法”,这些就是你拥有过的,不是完全空。这就是自性中是空性。所以虽然有空,实质心中还是没有完全空;虽然有灭,实质上没有灭。今天来了,“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”,好了,这个“我一定要好好听师父讲课”是不是实质无灭?如果真的空,走进来想都不想,什么都不想,就真空了;走进来“我要空,我要空”……就像师父教你们念经一样,你们实在空不下来,可以脑子里想“我要空空空”,念了十下,脑子真的空下来了,但是这个空是强制自己内心不要去想象某一个物体、想象某一个思维,来控制自己不要让杂念进入自己内心,保持它的纯洁性。这就是实质无灭,虽然是空,但是空里面还有色,所以空即是色。所以空和色实际上没有丝毫差别。师父继续举这个例子,今天你来上课,你说“我一定要好好听,脑子要放空”,这个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空性,只是控制着你的语言和行为。那么真正当你坐下来空的时候,没去想这些的时候,实际上你脑子里因为有过“我一定要空,好好听师父的演讲”,还是有色在里面。 犹如唯识论讲的,你的意识、你今天拥有的想象的所有的,都是你的心所造。今天心想了什么,心就发现了什么。举个简单例子,内心像面镜子,想象某一位菩萨,内心镜子里会产生一尊佛,然后你就特别开心,心中有佛,看见了这尊佛,好像是有的,实际上是想象出来的,这就是空即是色,这就是心能造万物。如果你想象心中“我今天着魔了”,那么你内心一面干净的镜子中就照出了魔形魔样,然后就开始想象那种披头散发,等等,就会产生恐惧,这就是心能造万物。但是造了万物,心同时也能灭掉万物。 所以菩萨让我们何必去造作空色法呢?一切自然来,一切自然去,不要去逼着自己做某一件事情。因为这个意识逼着它,也有色在里面。这个有色世界,就是让你去执著,让你解脱不了,让你在空色中造作诸法。什么叫空色?本来人本性是空的,但是又有色,想“我今天一定不能乱想”,就是有色。空到底的真空的话,“我不要想”——连这个都不想,连这个都没有想过。你想什么?有什么好想的?难道走过银行门口,你说“我不能像坏人一样偷东西”?一个好人走过银行,从来不会想到去偷东西的,这就是本空。所以佛法界讲,实际上一切色空皆隐藏着妙法。妙法就是怎么样转换意识。唯识论就是讲转换意识,让意识能够成为大乘佛法的一种境界,能够超脱自我,能够境界提升,能够忘我,能够无我,能够去除我相的人,才称得上大乘境界。 何为空?我们经常说“空了”,那么什么叫空呢?过去的思想曾经想过了,想过的思想现在不去想它了,把想过的东西已经忘记了,已经成为过去了,在八识田中已经不复存在,那么就是过去了,就是“何为空”——就会空。举个简单例子,你曾经恋爱的人让你这么痛心疾首,当你老年七八十岁的时候,因为这些已经想过了,已经是过去了,已经忘记了,已经在你记忆中不复存在,那么这时就叫空,已经想不起来了。同样用这个空性,你去想一想“我以后能够干吗?我以后年纪大了怎么样?”这个想象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空的?因为你还没到以后,因为还没有到未来,所以未来也是空性。这就是为什么《金刚经》说“未来不可得,过去不可得”。当然,你想象未来的某一种人和事物,它也是不复存在的,它是没有的。举个简单例子,很多人会有想象,坐公车,年轻人会想象“我这个位子空了一个,待会儿上来一个年轻的坐在我边上多好,最好是异性”。这就是人的思维,他的思维在纠结着空,他觉得没空,现在他还在没有“空”当中,在执著着一些想象力和意识的存在。现在所有做的事情没有一个现在,因为刚刚说现在——就像师父现在刚刚跟你们讲“这朵花非常美丽”,这个例子还没过,这句话是不是变成过去了?师父刚刚在三秒钟之前讲的。你们现在玩手机最清楚,两秒钟之前刚刚给你发的,瞬间回了,一秒钟。所以一切都为空。 所以《金刚经》说未来是空,现在也是空,过去更是空。经验告诉我们,在宇宙空间是没有过去的。我们活到今天,不能再去想过去的事情,因为过去只是一个瞬间。就像现在,如果你们知道、做梦做到曾经有过的前世,那是一个瞬间,已经是空性。没有未来,也没有现在,因为这些空性不代表你现在,而现在又很快地变成过去。所以人就是在这种空性中无法把握自身的境界。人为什么会糊涂?有时候像做梦一样开心,有时候像活在地狱般痛苦,因为他不能琢磨未来、过去和现在。让我们人的思维慢慢地流逝在空性中。为什么很多人说“走入空门,离开红尘”?因为这个是空相,“我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,不想活在这个世间”,等等的一切,这就是一个造成人迷惑颠倒的基础。这就是他不懂得未来、现在和过去这个架构,实际上都流逝在心中。 卢军宏台长白话佛法开示 2020年7月1日

Continue Reading 白话佛法 097【自性当空 真空妙有】